法响和尚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法响和尚(553~630),俗姓李,南朝扬州海陵葛冈人(今江苏省泰兴市广陵镇禅师殿村人),《续高僧传》记载其形长八尺,仪貌魁杰眉目秀异,立性威严。远在唐代,扬州海宁县(泰州)济川延龄村边有座广福寺,遗址在泰兴市县前街国际大酒店及泰兴公园西侧。一天方丈无意中听到两个香客在谈:“东乡莲子荡有个小孩能把碗钵像洗布袋似的翻来覆去的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莲花是佛门圣花,莲子荡边的事莫非与我佛门有缘?眼见...

法响和尚(553~630),俗姓李,南朝扬州海陵葛冈人(今江苏省泰兴市广陵镇禅师殿村人),《续高僧传》记载其形长八尺,仪貌魁杰眉目秀异,立性威严。

人物事迹

编辑

慧眼识珠

远在唐代,扬州海宁县(泰州)济川延龄村边有座广福寺,遗址在泰兴市县前街国际大酒店及泰兴公园西侧。一天方丈无意中听到两个香客在谈:“东乡莲子荡有个小孩能把碗钵像洗布袋似的翻来覆去的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莲花是佛门圣花,莲子荡边的事莫非与我佛门有缘?眼见为实,问明了去莲子荡的途径,第二天天不亮,方丈就匆匆的上了路。莲子荡离广福寺四十多里路程,中午时分赶到,眼前无边无际的荷叶像大片翠绿色的云层清香扑面。白色的、粉色的荷花争奇斗艳,令人满目生辉,真乃人间福地也。

有人将方丈领到孩子家门口,一个眉清目秀又聪明顽皮的小男孩被带到方丈面前,小孩饭后洗碗钵果如人们传说中的一样。与众不同是小孩的眉心有一颗天生的大朱砂红痣,十分醒目。孩子的父母笃信佛教,听说广福寺的方丈来接引小儿出家,很爽快地答应了,孩子也乐意,午后回广福寺,四十多里路小孩蹦蹦跳跳没有费事,连方丈都没觉得累。

广福寺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小和尚,四乡八镇的乡亲都来看稀奇,小和尚很勤快,饭吃得很少,刷锅淀一下当饭吃掉。一日三餐都把庙里的碗钵用篮背到庙后面的池塘里去洗,只见他将碗篮放在水里,用一根棍子反复在碗篮里捣搅,篮子里的碗钵像布袋一样翻来覆去、毫无损伤地被洗净,看到的人无不称奇。

这个小和尚,就是后来在江苏泰兴、靖江等地影响深远的禅师菩萨。

肉身斋蚊

大师十六剃度,在唐代剃度僧人须得到朝廷批准,一般只有在皇室有婚丧大典时才办理度僧的佛事,度僧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和严格的考试。一,问难。问俗家的情况、志向、学业概况;二,问戒。询问有关戒律的知识和实践方法;三,写议,出题答卷;四,诵经。分念诵和背诵。通过如此严格的考核,才能参与剃度大典。

剃度之后,师傅对小徒弟尽其所有精心调教,小禅师聪慧过人、悟性超群,师傅每讲一句,他能悟得很透彻,而且举一反三。平时别的师兄认真诵经打坐悟禅,持戒守律,他却偷偷溜到寺外附近的孤老病残人家,帮助劳作,更令师兄们大为不解的是,有人见他晚上光着赤膊在殿外的大柳树下打坐。

一天师傅见他满面红肿,关切地问他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病了?小禅师回说“脸上是毒蚊子咬的”。“是不是晚上赤膊乘凉找来的烦恼?”师傅问。“回师傅话:弟子牢记师傅教诲,读经持戒,做明心见性的人,持利益众生的行,修普度众生的心。弟子每天晚上是赤膊在外喂蚊虫的,小蚊虫虽然不讨喜,它也是一条条生命。”“善哉,善哉。”师傅言罢,自为有这样的弟子高兴,立即亲自熬药帮他止痛消肿。

禅师菩萨肉身斋蚊虫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千古美谈。后来人们办忏请禅师菩萨施雨时,总忘不了在他头上插两根柳枝,以纪念他普度众生的这一段往事。

驱除虎患

当时济川东南江边,有座孤山,那里林木繁茂,常有獐鹿野兔出没。不知何时山中来了一只猛,经常夜间闯入人家,咬伤人畜,为害一方,一时间人心惶惶,乡民请来捕虎高手,奈何难寻其踪迹,消息传到广福寺,当晚月上树梢,禅师悄悄出了寺门,直奔孤山。二更时分已见到孤山的影子。

忽然树丛中刮起一阵腥风,飞沙走石,顺着风势,一只大虎长啸一声,张牙舞爪恶狠狠地从山道上向禅师扑来,禅师不慌不忙,微微退了半步,站稳了脚步,顺手扯下一根路边的树枝,对着来势汹汹的虎头轻轻一点,只听得扑通一声,那大虫前腿跪在禅师面前,浑身发抖,像泄了气的皮球,刚才的威风一扫而光。

“畜牲,不许在这里胡来。”禅师言毕飞身跨上虎背。

声响惊动了围虎的猎户,人们打着火把围过来,其中一人认出那骑虎的僧人是广福寺的禅师,众人跪下来谢禅师为地方除害,禅师转过身来向众人挥挥手,飞驰而去,有人说他使神通把老虎缩成小松鼠大,带进广福寺,终日养在衣袖里,有人说那虎本是伏虎罗汉的神虎找主人来了。

有一次禅师与师兄们同乘船去江南,船至江心船夫心生歹意,要增加船钱(渡费),全船的乘客都知道遇上了打水鸭子的强盗,又气愤又无奈,禅师站起来走到船家面前说:“我等僧人,无有钱财,送你一件东西作大家的船钱。”说毕从袖中抖出个松鼠大小的猫,十分可爱,谁知转眼之间竞变成一只白额大虎。船家吓得浑身发抖,面如土色,跪下来求饶。禅师一笑:“你以后再如此对待别的客人,我这老虎随时会来找你。”船家一再跪求:“今日大开眼界,菩萨在上,小人下次不敢,从此改恶从善。”众师兄见了大笑不已。这个故事也被同船的乘客带到大江南北,传给子孙后代。

舍身求雨

济川这块地方过去高沙田多,种庄稼靠天吃饭。有一年久旱无雨、赤地千里,眼见禾苗枯焦,庄稼有失收之险。大家议请广福寺搭坛求雨。可求了许多天滴雨未见。农历六月初二,禅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救度这一方众生,他义无返顾地披上袈裟,走上坛台,请坛主师傅坛下稍息,嘱执事的人在台下架满柴草,开始人们还不解是什么回事,当人们看到他拔下点燃的蜡烛丢向柴草堆时,台下的人惊呆了。他催同来台上执事的两位师兄赶快下去,可两位师兄面对大火毫无惧色,执意要与他同心协力共度众生,有两位得道师兄鼎力相助,当然是如虎添翼。此时柴草堆浓烟滚滚,直冲蓝天,并迅速结成大片乌云,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雷声震耳,闪电刺破了云层。坛台上的大火与雷电交相辉映,坛台中隐约传出的虎吼声震人心魄。风助火势,坛台在烈火中似张开大嘴的巨大的虎头,耍足了虎威之后,慢慢地合上大嘴,消失在灰烬之中。倾盆大雨终于从天而降,四乡八镇的人在雨中欢呼跳跃。在场的人眼睁睁地看着禅师和他的两位师兄在大火中烧成枯骨,都跪下来失声痛哭。

雨过天晴,坛台的灰烬中清烟冉冉上升,结成一朵形似三人戏虎的美丽祥云,那虎头虎尾时隐时现,僧衣的广袖和袈裟的衣角飞来变去,好似在大风中飘动。广福寺边河湾里飞出大群白鹤,争先恐后直冲蓝天,共护祥云,朝着彩虹的彼岸,缓缓而去,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说禅师菩萨们驾鹤西去,不必悲伤。从此有了驾鹤西去的典故。为了怀念禅师赴汤蹈火救渡众生的精神,后人把禅师洗钵的地方称为洗钵池。白鹤起飞的河湾称之为仙鹤湾,在禅师出生的莲子荡建起了伏虎禅师殿,塑师兄三人像供奉,后来遇到天旱无雨,人们就试把三人像抬出来供奉,居然每次都得喜雨。人们渐渐知道禅师菩萨有三分私雨。到禅师殿请比较困难,不少地方在自家庄上的庙里塑起伏虎禅师像,求雨一样灵光,所以除广福寺有铜像外,桑木桥朝东庄、小马庄、口岸东万庄、汪群薛垛庄、古溪顾东庄、靖江孤山寺等,许多地方塑有伏虎禅师像,尊伏虎禅师为禅师菩萨,千年供奉至今。

二月初八禅师菩萨生日,有禅师庙的地方,都有庙会,特别是莲子荡(广陵禅师村),历经千年,越办越红火。六月初二是禅师三兄涅盘得道的日子,禅师殿周围一百零八庄的村民也会赶来烧香。而禅师和他两位师兄的法号却在千年历史变迁中被人淡忘了。

据早年见过莲子荡伏虎禅师殿旧塑像的老人回忆,大师兄神态木然,一付诸法无我,任其自然的样子,乡人戏称他大呆子。二师兄伸着脖子,一付专心听讲的样子,乡人戏称二聋子。三师兄威武又幽默诙谐,乡人戏称三疯子,三疯子最厉害,是管龙王爷的菩萨,他有三分私雨,这是唐代塑像的原貌的传说。现在庙里供奉的是近代的新塑像,已没了当年的风采。原来菩萨塑像眉心上的红痣是一颗名贵的夜明珠,佛像被毁时去向不明。

相关民俗

编辑

请禅师

禅师菩萨有三分私雨,在泰兴是家喻户晓,每逢久旱无雨,便抬请他出来。据早年见过请禅师菩萨的老人讲,请禅师菩萨来泰兴施雨,先要净土,全县四乡八镇大户小家婚丧喜庆一律不动荤,整个泰兴市面上不卖荤菜(鸡鸭鱼肉)包括饭店。所有泰兴人文武官员、士兵、百姓全部吃素。

迎请菩萨(传统上讲是去靖江孤山,实际上是去离孤山不远的广陵莲子荡伏虎禅师殿)大队人马提罗香,执雨伞,敲锣打鼓,鞭炮齐鸣,顶礼膜拜,虔诚相请。多达数千人,前面有跳脚的马夫开道,后边有马夫断后,队伍前后几里长。据禅师殿的老人回忆,民国十二年,泰兴县的知事翁燕翼亲自赤脚穿草鞋步行几十里来禅师殿迎请。民国二十六年被请进泰兴县城做忏施雨,县长朱雨峰亲书“泽润生民”“功德无量”匾额两块,高悬在禅师殿的大雄宝殿之上。人们记忆中最后一次是日伪时期(1943年)迎请菩萨的大队人马才走到东门外十里甸,突然间电闪雷鸣,乌风暴雨,骤然而至,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禅师菩萨呼风唤雨,果真灵验。禅师菩萨是旧泰兴求雨的第一雨神。莲子荡伏虎禅师殿上的对联是“仗我佛如来鞭懒龙而雨至,倚南海观音胜扁鹊之春回”。老百姓口传他是“太平年间出来行善,干旱时节鼎力施雨。”可见人们对禅师菩萨的评价之高。

每次全县求雨,办禅师忏时,禅师三师兄和老虎都被请到城隍庙。同时请小南海的赤脚观音菩萨,龙王庙的四海龙王,全县的和尚、道士全部在城隍庙大殿外念经,此时不分僧道,同心协力,直至太平雨降。

禅师菩萨出会,街上家家户户都设香案烧香叩头,街面上抬菩萨的队伍有两处最难走,一是茶巷口,二是影墙口,也不知怎么搞的,走到这两个地方队伍就走不上前。有人认为茶巷口南就是龙王庙,靠龙王庙的地方略停是出于礼貌。影墙口南是广福寺,禅师到了家门口停一下,以表对故地的留念,也是情理之中的。

请菩萨时,如见他头上有汗,表明马上可以下雨,如头上没汗,就请他晒太阳,晒到脸上出汗为止。因为菩萨抬到哪里,雨下到哪里,各乡都争抢往自家庄上抬,所以禅师菩萨一被请出庙门,往往要好多天才能回来,出门时是毒晒的太阳,旱得水都喝不上,回来时都淋得不亦乐乎。

抬禅师菩萨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值得一提,菩萨出会一抬上肩,抬的人不由自主走起来歪歪撞撞,不是碰上路边的树,就是撞上庄头上的草堆,不管抬的人相约大家要规规矩矩走好,而那副诙谐幽默的形象就是改不了,年常日久,人们也习以为常,称之为撞禅师。

请禅师菩萨都能下雨,远近地方请去不肯还的事就经常发生。传说北宋初年,曾与南唐划江割踞,形成南北朝。南朝大旱,民不聊生,无锡佛教界久闻江北伏虎禅师菩萨有三分私雨普度众生。约了一班老僧,冒险驾船过江,请禅师菩萨去江南施雨,救度众生,守江的北宋官兵见确是一班老僧请佛,并不曾太为难他们,船到广福寺,再去莲子荡。

赖禅师

外地来请菩萨是常有的事,主持怕这兵荒马乱年头有闪失,亲自跟船去江南。一路风雨使南朝人大开眼界。雨过之后,本讲好送菩萨回江北,谁知一连许多天竟没人提送菩萨回家的事,每次查问都回说:“菩萨被外地请去了。”再后来竟回说:“菩萨在出会时被歹人抢去了。”主持弄得哭笑不得。

此时宋军要进攻南唐的风声极紧,官员忙着备战,主持投诉无门,束手无策。陪他的僧人讲:“我们先送你回江北,等以后找到菩萨,再送还宝刹。”主持无奈,空手而归。

许多人闻讯来看他,都讲菩萨托梦关照:不必担心,不必争讼,像可重塑,我吃南朝的饭,管北朝的事。禅师菩萨吃南朝饭,管北朝事的故事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1943年初夏,泰兴大旱,城北杨家庄办禅师忏,杨家庄庙里原来供有禅师菩萨,罗香,执仗也一应俱全。庄主穿起了长袍大挂,点起了香烛磕头,鼓乐齐鸣,僧人念起了经文,庄主用新毛巾给菩萨洗脸擦身。全庄的男女老少都来磕头、烧香。附近的庄上听说杨家庄办忏求雨也都带来了香烛供品,把杨庄庙挤得水泄不通。菩萨起驾上路,乡人在家门口磕头烧香,顷刻间风起雷鸣,闪电划破云层,倾盆大雨一路而至,附近各庄争抢往自家庄上迎请供奉,下晚时节才请到邻近的小马庄,众人说天色已晚,不如在小马庄庙里暂住一晚,明日再送还杨家庄,当晚小马庄的和尚晨亮起了坏心。

第二天,杨家庄的人去迎还菩萨,小马庄的人变了脸,不承认菩萨是杨家庄的,和平军的团长雍小戒是小马庄人,他把盒子枪往桌上一拍,杨家庄的庄主没了办法,说至再三,只将菩萨的老虎还了杨家庄。反正大家都知道,禅师菩萨吃南朝的饭,管北朝的事。以后小马庄求雨时,也会有三分私雨降到杨家庄。据说后来玄谈庙附近的村民曾来请禅师菩萨去施雨,成功后敲锣打鼓,放鞭炮,高高兴兴将菩萨送还小马庄。小马庄的和尚晨亮得了不凭良心的骂名。那和平军的团长雍小戒后来被新四军枪毙了。

相关景点

编辑

仙鹤湾洗钵池

法响和尚在广福寺出家后,深入经藏、严守戒律,明了因果,以身作则,“爱惜米谷,虽污秽中必拾取洁而食之”。精进修持数十年,即得成就,史载其“焚修精进,事多神奇”。饭后,法响和尚总在寺后一池塘为常住洗钵。他洗钵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他把钵一起放在一个大篮子里,浸在水中用一根棍子反复搅拌锤打。坚硬的陶钵到他手里变得就象棉布一样柔软,任其锤打成什么模样皆不损坏,洗到最后他还把钵的里面象翻布袋一样翻来覆去的搓揉浆洗,看得人目瞪口呆,镇中毁僧谤佛者皆被摄服。此池塘因此得名“洗钵池”。法响和尚常常独自静坐池边,凝视虚空,若有所思。此时总有白鹤伴其左右,和尚回寺鹤即飞离,长而久之当地人即称此地为“仙鹤湾”。

伏虎禅师殿

伏虎禅师殿古庙位于泰兴市广陵镇禅师村(原名宁界乡莲子荡),本为纪念伏虎禅师三师兄舍身求雨而建,经宋、元、明、清多朝扩建修缮,颇具规模。是与泰兴庆云寺、广福寺、黄桥东寺庙齐名的千年名刹。

法响和尚

原殿座落于禅师村四组,禅师小学北面(现禅师小学也已废弃),占地约八亩的一个方形小岛上。建有正门、前厅、大雄宝殿、东西厢房、藏经楼、方丈室、偏门及四周院墙等。

整个庙宇气势宏伟,环境优雅,前厅正面塑有弥勒佛一尊,背面塑二郞神等神像两尊,两边塑四大金刚神像。大雄宝殿气宇轩昂,古朴端庄,为方形四柱式单檐唐代建筑,与现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相仿。殿脊中央一座分风乌铜葫芦顶直指云天,手臂粗大的铁索斜拉四角。飞檐翘壁,屏风排门,一字排列的兽头殿角,翘指天涯。殿堂中央上方矗立着三堂巨型如来佛尊,下坐三尊禅师菩萨塑像,神采奕奕,两边塑有十八罗汉。东南方挂有一口铸铁古钟,西南方置一口朱身大鼓,后边塑有三界诸神,玉皇大帝,赤脚观音,四海龙王等,东边厢塑有十殿阎王菩萨,风、雨、雪三娘娘,西边厢塑有南海观世音菩萨。后排为土楼,五堂佛尊端坐中央,两边玻窗木橱内藏有若干佛家经典,天井内有焚香炉一座,院内植有五棵数百年高龄的参天古银杏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

禅师古殿的修缮,清代以前无记载查考,清朝嘉庆年间,曾大修一次,立碑以记。民国二十二年,主持方丈龙云募化修缮,殿庙改称“禅师香院”。这座古庙从建筑设计到修缮扩建,其用料之精当,用工之考究,在周边古庙中,乃属上乘。大雄宝殿的墙面都是糯米汁泡石灰垒缝而成,砖线墙体细腻清晰,大殿和土楼内均为磨光罗底砖铺成,其水平度和平面度勘称一流。

据禅师村的村民讲:日本侵华期间,一队日本兵到莲子荡扫荡,见到伏虎禅师殿十分惊奇,问寺僧:“中国乡间怎会有与日本奈良唐昭提寺一样雄伟庄严的殿宇?”寺僧回说:“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你们日本的佛教本是唐代从中国传过去的。那唐昭提寺也是仿中国唐代建筑,我们这伏虎禅师殿可是唐朝的原物!”

解放后,新建禅师小学、陈家庄小学时,将庙正门、前厅、后楼西厢房拆除。铁钟于60年代大炼钢铁时被毁,五棵银杏树在合作社时被伐,文革中又将仅存的大雄宝殿全部毁掉,大批菩萨像也被毁烧殆尽。

据说前几年,曾有日本人专程来莲子荡(广陵禅师村)拜伏虎禅师,可禅师殿早已没了当年的雄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僧宏惠被选为泰兴佛教协会会长,庆云寺主持,寺僧宏斋自筹资金建了一间佛堂,把禅师菩萨重塑好,开始了佛事活动。每年二月初八又恢复了庙会,每年庙会来客达十数万人。

伏虎禅师殿是千年古刹,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重修千年古刹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心愿。当地熊老居士临终前郑重嘱托儿孙一定要尽力重建伏虎禅师殿,他的儿子熊桂生一再表示,只要条件成熟,他将倾全力重建庙宇,恢复胜迹。

广福寺

当年的广福寺始建于唐光化二年即公元889年,相传最初是扬州石塔寺僧人募化建成,后经宋、元、明、清历朝950年扩建修缮,前后有十座院落,所以又名十院寺,广福寺房舍整齐,殿宇巍巍。是旧泰兴最雄伟壮观的庙宇,被文人雅士列为泰兴十景中的第四景。

广福寺为戒律院,东起盐城诸县,南到南通海门海边,西临长江,北至兴化、高邮、宝应各县,僧人授戒,居士皈依,各庙宇律僧的培训,对破戒僧的执法,其地位之高,仅次于镇江焦山定慧寺。

广福寺对社会不进行超度法事及商业性的佛事活动。公益活动例外,七月三十斋孤,寺僧到县城各地放斋孤焰口。广福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香资、社会捐赠和庙产地租收入。(庙里的田产也是施主捐赠的)。

广福寺伏虎禅师像是大铜像,不便搬动,只可在广福寺敬香,办禅师忏求雨出会,一定要到宁界莲子荡伏虎禅师殿去请。广福寺不因出了伏虎禅师而改变其律寺功能。

广福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遭日军飞机轰炸。炸毁了大雄宝殿一部分。劫后人们在抢救死伤僧人,清理废墟时,惊奇发现有一块巨大的照面方,一头夹在一尊泥塑佛像的胯下,其余的竟悬在空中,人们怎么也想不通,一尊不大的泥塑佛像怎能承受一块大照面方的重量,都说是菩萨显灵。庙里请了专业箩脚行里的人来搭起了脚手架费了好几天,才把照面方取下来,真是不可思议。后来日军占领泰兴,材料奇缺,大雄宝殿一直未曾修成,到五十年代被改成政府第一招待所时被彻底拆毁,现在建成的国际大酒店正在广福寺原址上。

泰兴市政府在风景如画的仙鹤湾风光带泰兴公园内,广福寺遗址上重塑了伏虎禅师铜像,有望疏通洗钵池后重建禅师殿。如果能在广福寺遗址附近,拆迁时留下重建广福寺的空间重建广福寺,将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重要历史遗存。

人物评价

编辑

佛教传到中国近两千年,伏虎禅师是唐代以来,被后人供奉、爱戴一千多年并尊为菩萨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僧人,他是历史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珍贵、最丰厚的佛教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光大他利益众生的精神,意义十分深远。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vibaike.com/966/

Like (24)
词条目录
  1. 人物事迹
  2. 慧眼识珠
  3. 肉身斋蚊
  4. 驱除虎患
  5. 舍身求雨
  6. 相关民俗
  7. 请禅师
  8. 赖禅师
  9. 相关景点
  10. 仙鹤湾洗钵池
  11. 伏虎禅师殿
  12. 广福寺
  13. 人物评价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