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是哲学的基本立场之一,与唯心主义相对立,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或反映。唯物主义认为外部世界客观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其发展历程涵盖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本词条将从定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
唯物主义的定义
编辑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强调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独立于意识而存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性是其核心观点。术语“唯物主义”源于拉丁文“materia”(物质),18世纪在欧洲学界正式使用,英文为“materialism”,也可译为物质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成鲜明对立,是理解世界本原的重要哲学视角。
发展历程
编辑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反映了哲学思想随时代与科学进步的演变。以下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个阶段进行梳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哲学为唯物主义奠定了早期基础,代表人物包括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他们以自然物质解释世界本原,摆脱了神话束缚。
- 泰勒斯(公元前7世纪末至6世纪初):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提出“水是本原”,认为水是万物根源,首次用自然物质取代神话解释世界,开启理性哲学。
-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4—前480年):主张“火”是宇宙本原,强调火的运动与变化,蕴含朴素辩证法思想,展现了动态的世界观。
- 德-diffusion model克利特(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创立原子论,认为原子和虚空构成宇宙,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体,虚空为原子运动提供空间,奠定了科学的物质观基础。
-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年):继承并发展原子论,融入亚里士多德思想,强调原子论的伦理意义,论证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本体论,形成了以“五行”和“气”为核心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
- 五行思想:源于《尚书·洪范》,提出“金、木、水、火、土”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影响政治、天文、农业等领域。
- 气论:《管子·内业》将“气”视为等同于“道”的万物本源。汉代王充提出“元气自然论”,否定天的神秘性,接近唯物主义一元论。北宋张载建立“气本体论”,明确气为世界本原,为唯物主义提供理论支撑。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16—18世纪)以实验科学为基础,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培根与霍布斯,法国的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以及德国的费尔巴哈。
-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倡导实验科学,提出知识源于经验的唯物主义哲学,强调人类通过理性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奠定近代唯物主义基础。
-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明确以物体为哲学研究对象,认为哲学通过推理探求原因与结果,批判经院哲学,推动唯物主义发展。
- 拉美特利(1709—1751):提出“人是机器”观点,认为人体是一台复杂机器,精神活动依赖物质,反对二元论。
- 狄德罗(1713—1784):主张物质普遍具有感受性,思维是大脑属性,隐含辩证法思想,超越传统机械唯物主义。
- 爱尔维修(1715—1771):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社会关系,强调利益驱动行为,认识源于后天教育,影响社会学发展。
- 霍尔巴赫(1723—1789):通过《自然的体系》阐述唯物主义世界观,强调自然规律,反对神学,构建完整的自然主义体系。
- 费尔巴哈(1804—1872):批判黑格尔哲学与基督教,提出“上帝是人的本质异化”,建立人本学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由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结合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吸收自然科学与社会理论成果,成为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其核心内容包括:
- 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遵循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主要内容
编辑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独立于意识而存在,遵循自身规律运动变化。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活动需尊重客观规律,如泰勒斯以“水”为本原的朴素观点。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反映论为核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培根的经验论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均强调认识源于客观世界。
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唯物主义方法论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指导人们按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
影响
编辑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促进了早期自然科学发展;中世纪唯物主义成为反抗神学的思想武器;近代唯物主义推动科学理性,打破宗教迷信;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指导革命实践,成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联概念
编辑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如意识决定存在)和客观唯心主义(如“绝对观念”主宰世界),与唯物主义形成哲学对立。
物理主义
物理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主张意识由物质(物理现象)决定,与唯物主义有联系但更聚焦神经科学。分为还原论(心理现象可还原为物理现象)和随附论(心理现象随附于物理现象但不可完全还原)。
相关著作
编辑- 《物性论》: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阐述伊壁鸠鲁原子论,批判神创论,体现朴素唯物主义。
- 《人是机器》:拉美特利代表作,提出人体是复杂机器,反对精神独立性,奠定机械唯物主义基础。
-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确立辩证唯物主义框架。
评价和争议
编辑正面评价
德国哲学家朗格认为唯物主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效假设。英国哲学家罗素肯定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真理价值,认可其对社会分析的贡献。
争议
朗格质疑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伦理观的适用性。现代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指出“物质”概念的复杂性,认为其定义在科学发展中面临挑战。
参考资料
编辑- 中国知网,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023-09-15.
- 中国知网,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2023-09-15.
- 中国知网, 辩证唯物主义, 2023-09-15.
- 李秀林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
-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 《物性论》, 2023-09-15.
-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 《人是机器》, 2023-09-15.
-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 2023-09-15.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vibaike.com/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