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话(Tianjin Dialect),属冀鲁官话保唐片天津小片,是指以旧城区为中心的老天津话。由于其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东南西三面都为静海方言区,因此又将使用天津话的地区称之为天津方言岛。
关于天津话的形成历史,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著名社会学家李世瑜、韩根东认为天津话源于“燕王扫北”时从苏皖地区迁移而来的大批江淮人,源自以安徽宿州为中心的淮北方言。二是语言学者王临惠、蒋宗霞、唐爱华提出的“天津方言的底层是冀鲁官话,但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北京官话、东北官话、胶辽官话的影响”。而后通过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曾晓渝的调查研究得出,天津话的语源以明代安徽、江苏的中原官话为主,天津话的“流”则在周边北京、冀鲁官话的浸透中延续。
金元时期
天津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行政建制的变革,在语言上也进行了多次融合。金元时期,该地经历了“直沽寨”和“海津镇”这两个有正式名称的历史时期,均属军事建制,为确保大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路口来往于都城的漕运安全而设立。据《近代天津城市史》叙述“关于都统统帅军队的数目,据元光间(1222-1223年)招抚义军时的编制,以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因此,副都统可领兵2400人,都统可领兵4800人”。据此估计,直沽寨共有驻军7200人。据《元史》记载,元代每年漕船来时的“镇遏军”、汉军、康里军共约8000人。但金代、元朝结束后,军队撤离解散,所以他们的语言与如今的天津话并无关系。
明初永乐年间
明初永乐初年设置天津三卫,并修建城墙,自此天津城开始建立,由军籍移民带来的天津话也由此形成。与金元时期不同的是,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朱元璋创设了卫所制度。卫所遍布全国各地,大抵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军士皆别立户籍,叫做军户。军户世袭,袭,军人的家属必须随军。由于“天津”是新首都北京的门户,位于漕粮北运京城的檐口之地,需重兵把守,因此相继在此设立天津三卫。
天津旧城墙及天津话范围
天津三卫建制之前,此地居民以静海话和武清话为主。天津卫在武清与静海的交界处,呈现三角形的天津方言岛在历史上多是人烟稀少的沼泽荒地,正是军户移民的到来才在这片土地上开荒种地。军户作为当时政治、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其与当地居民是相对隔离的,这也保留了移民语言的独立性。因此,如今的天津话与距离较近的以武清话和静海话之间依然存在着明显差别。
根据《静海县志》记载,“元至元七年(1270),有3446户,7343口。弘治四年(1491),有2364户,21038口”。《武清县志》记载,“辽代境内人口为50000人,清乾隆四十六年为461058人。”而此时,明代实行军户制,所有戍卒均带家属,由此推断,天津三卫戍兵16800人,以一家三口计算,共有50400人。从当时的人口情况来看,庞大的移民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时静海、武清的人口数。其压倒性的移民数量对天津话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新校天津卫志》(卷二)“户口·官籍”专章中详细记载了天津三卫军官的籍贯,其中安徽籍最多,达到26.2%,其次是江苏籍19.5%。《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详细记载了嘉靖末年天津右卫百户以上军官姓名及机关目录表,以及明朝二百多年间天津右卫各代世袭军官的姓名籍贯。其中显示出,从明永乐初年到康熙初年的260年间,天津三卫军官中籍贯为南京的比例始终接近五成。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李世瑜曾前往安徽凤阳、蚌埠、临淮、固镇以及宿州等地对天津话的源流进行调查,最终确定天津话的“母方言”是来自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淮北平原。
而后语言学家曾晓渝也通过语言调查对天津话和宿州、固镇话以及北京话进行比较,得出就词汇、语法特点而言,天津话大部分词汇和语言现象与周边官话方言相同相近,也与安徽、江苏的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呈现出一致性。
同时,天津卫在武清与静海的交界处,呈现三角形的天津方言岛在历史上多是人烟稀少的沼泽荒地,正是军户移民的到来才在这片土地上开荒种地。军户作为当时政治、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其与当地居民是相对隔离的,这也保留了移民语言的独立性。因此,如今的天津话与距离较近的以武清话和静海话之间仍存在着明显差别。
明末清初
在整个明朝的200多年间,天津城一直属于军事卫制性质,在这期间天津话主要受到军籍移民的影响,其“南京音”色彩基本保持。明代中后期随着非军籍移民的增多,天津话受到周边冀鲁、北京、胶辽官话的不断影响,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都发生着流变。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天津沿袭明代的卫所制。因明末战争和瘟疫,天津人口大幅减少,但原天津三卫的军户依然是天津居民的主体,驻扎于天津的清军也全招募自明代天津三卫的军人。
清代中后期,天津卫改为州,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变迁,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天津话受到周边官话的影响逐渐加深。如,今宿州、固镇的清入次浊归阴平,而天津话受到北京话的强势影响,清入归派四声,次浊入归去。因此,天津话最终发展成为如今这样一种以明代安徽、江苏的中原官话为“源”,以周边北京、冀鲁官话为“流”的个性鲜明的方言。
近现代以来
近百年来,天津又经历了五次人口膨胀: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运动;每次运动都使得天津人口猛增,这些也都是造成天津话多次融合的原因。
语言学者张旭根据市区不同年龄段的发音者的发音特点将天津话新派旧派进行划分,社会学家、语言学家李世瑜和韩根东以齿音字这一语音特点将天津市区方言分为甲乙两类,虽然其分类标准不同,但新旧两派、甲乙两类天津话的分界线几乎一致,海河西包括天津城厢和两头一带齿音字较少,称为甲类天津话(旧派),海河以东包括旧河东、河北一带齿音字较多,称为乙类天津话(新派)。对于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天津话类型,是受到市区扩大、繁华区域转移、交通、外来人口涌入、城市改造等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如今,甲乙两类天津话已全部混淆,出现了丙类天津话,即解放前提倡国语和解放后推广普通话的影响下出现的天津话。甲乙两类天津话的齿音字不同程度地向普通话靠拢,甚至除低平调外的声调也有向普通话靠拢的现象。
中国语言地图集 第2版 汉语方言卷
天津话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中官话支中的冀鲁官话。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天津话属于冀鲁官话保唐片天津小片。
天津及其附近方言区域图
天津话并非天津市现有辖区内的所有方言,而是指“天津卫老城里”语言影响下的和平、南开、河北、河东、河西五个区和红桥区、西青区的大部分及东丽区小部分的原住居民所使用的的方言。
天津话与附近地区的方言存在着许多差别,在《天津及其附近方言区域图》中就记载了,天津话的地理分布大致在天津市区西边从曹庄子起,沿津浦铁路到东边的徐庄子、赵庄子,再向南经张贵庄、芦庄子、南马集到南端的大韩庄,最后向西北经大芦北口、卞庄、邢庄子又回到曹庄子,整体的地理分布形状像一个倒置的等腰三角形。
天津话在汉语方言中较为特殊,其并非是在本地语言演变发展而来,而是从外乡漂浮来的。所以天津话具有与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淮北平原相似的语言特征。同时,天津人口结构复杂,有“五方杂处”的特征,因而天津话发生了语言上的互相影响和融合,具有融合型的特点。
语音
天津话的语源以明代安徽、江苏的中原官话为主,其语音特点与宿州市一脉相承,虽相距千里但它们的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变基本相同。天津话中共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4个声调。
声母
天津话共有22个声母(包括零声母ø),列举如下表:
/p/ 巴 |
/pʰ/ 婆 |
/m/ 梅 |
/f/ 分 |
/t/ 多 |
/tʰ/ 台 |
/n/ 奴 |
/l/ 连 |
/k/ 高 |
/kʰ/ 康 |
/x/ 黄 |
/ʨ/ 鸡 |
/ʨʰ/ 琴 |
/ɕ/ 喜 |
/tʂ/ 知 |
/tʂʰ/ 昌 |
/ʂ/ 书 |
/ʐ/ 用 |
/ʦ/ 栽 |
/ʦʰ/ 初 |
/s/ 山 |
/ø/ 绕 |
- |
- |
- |
- |
- |
- |
韵母
天津话共有38个韵母。
/ɿ/ 子嗣 |
/i/ 一七 |
/u/ 姑苏 |
/y/ 去取 |
/ʅ/ 知识 |
/a/ 发花 |
/ia/ 下嫁 |
/ua/ 挂画 |
- |
- |
/ɤ/ 舍哥 |
/iɛ/ 也斜 |
- |
/yɛ/ 缺雪 |
- |
/o/ 泼墨 |
- |
/uo/ 扩果 |
- |
- |
/ai/ 海带 |
- |
/uai/ 坏怪 |
- |
- |
/ei/ 北美 |
- |
/uei/ 贵位 |
- |
- |
/au/ 照包 |
/iau/ 了交 |
- |
- |
- |
/əu/ 扣丑 |
/iəu/ 旧流 |
- |
- |
- |
/an/ 胆三 |
/ian/ 连年 |
/uan/ 短算 |
/yan/ 权园 |
- |
/ən/ 温门 |
/in/ 新林 |
/uən/ 婚春 |
/yn/ 云群 |
- |
/aŋ/ 当桑 |
/iaŋ/ 响良 |
/uaŋ/ 光壮 |
- |
- |
/əŋ/ 生风 |
/iŋ/ 经兴 |
/uəŋ/ 翁瓮 |
/yŋ/ 穷用 |
- |
- |
- |
/uŋ/ 农红 |
- |
- |
/ɚ/ 二儿 |
- |
- |
- |
- |
参考资料:
声调
调类代码 |
调类 |
调值 |
例字 |
1 |
阴平 |
11(低平调) |
偏尊抽压 |
2 |
阳平 |
45(高升调) |
平唐民床 |
3 |
上声 |
213(降升调) |
吕短走虎 |
4 |
去声 |
53(高降调) |
父站动事 |
参考资料:
语音特点
天津方言在语音方面有以下特点:
(1)其根本性特点是阴平(一声)读低平调。
(2)齿音字多。普通话中zh、ch、sh等卷舌声母在天津话中有部分会被读为平舌声母z、c、s。例如“展览”的“展”(zhan),天津话读zan;“生产”(shengchan)读为sengcan等。
(3)普通话中的r,在天津话里一般读作零声母,将辅音r读作元音i。例如“人”(ren)、“热”(re)、“肉”(rou)、“润”(run)等字,在天津话中分别读为yen、ye、you、yun等。
(4)在a、o、e开口呼音节前加声母n。如把“安全”的“安”读为nan,把“超额”的“额”读作ne,把“海鸥”的“鸥”读成nou。
(5)存在连读变调现象。天津话的两字组词汇有四条学术界公认的连读变调规则,分别为:
变调规则 |
例词 |
拼音 |
阴阴→上阴 |
飞机 |
fēi jī →fěi jī |
上上→阳上 |
洗脸 |
xǐ liǎn→xí liǎn |
去去→阴去 |
教授 |
jiào shòu→jiāo shòu |
去阴→阳阴 |
教师 |
jiào shī →jiáo shī |
除两字组外,还有三字组、多字组的连读变调,虽然复杂多样,但其都是在两字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着一定的方向性和层级性。
词汇
天津话承载着天津地域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天津话的特质就体现为俚俗、简洁、幽默、生动。
词缀
天津话的词缀也颇有特色,不仅数量多,摹状表义形式多样,组合方式灵活,且具有较强的能产性。列举如下表:
词缀 |
构式 |
意义 |
举例 |
巴 |
A巴 |
随意做一下 |
剁巴、揪巴 |
嗒 |
A嗒 |
连续动作的频率短暂 |
蹦跶、抽嗒 |
叨 |
A叨 |
表示动作的轻微和连续 |
数叨、唠叨 |
求 |
A求 |
表示动作短暂或频率不高 |
逛求、晃求 |
应 |
A应 |
外在刺激引起不舒服 |
麻应、膈应 |
不达 |
A不达 |
有一点儿 |
苦不达、酸不达 |
不拉 |
AB不拉 |
加强语气,含贬义 |
碍事不拉、腻味不拉 |
得慌 |
A得慌 |
表示难受,含贬义 |
颠得慌、硌得慌 |
烘烘 |
A烘烘或AB烘烘 |
形容词性质,贬义 |
臭烘烘、热烘烘 |
不叽叽 |
A不叽叽 |
程度加深,含贬义 |
黏不叽叽、酸不叽叽 |
不棱凳 |
A不棱登 |
程度加深,含贬义 |
红不棱登、脏不棱登 |
参考资料:
隐语行话
隐语行话是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是某些社会集团和群体处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创制、使用的一种用于内部语言交际的,以遁词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封闭或半封闭性符号体系。《天津方言词典》中就收录了近200条天津方言语汇的旧时隐语行话。如:“万儿”指旧时江湖人物的姓氏;“佛爷”专指偷钱夹的窃贼。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隐语行话也社会化,直接进入共同语,或语义泛化或词义转移,使其隐语行话的特质逐渐减弱。
口语表达
半截子话
在天津话的口语表达中,爱说“半截子话”。第一种是只说出俗语、言语的前半截,后半截不言自明。例如在某种情境下,天津人在开车途中说是“大殡”,实际是说行驶路线——“绕一圈”。第二种是话语本身涵盖着言外之意。例如天津朋友常说“拿你的”“用你的”“走你的”,其实在这些话语的背后隐含着:“没说的,不成问题,小事一桩,不足挂齿。”
词语的省略增删
天津人在口语表述时,还喜欢对词语进行省略和增衍。如“天津商场”省称为“天商”,“西葫芦”省称为“西葫”,“麻辣小龙虾”省称为“麻小”等。在一定的语境中,天津人在口语中又会增字,但表义基本不变。如“盐”说成“咸盐”,“脑袋”说成“脑袋瓜子”,“干脆”说成“干巴利落脆”。
语法
天津话中单音节数量词较多,既体现出天津话的简洁明快,又读音响亮、特点鲜明,具有较强的表义能力。
实词
天津话的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等,现根据词类,将其部分实词的显著特征作如下梳理:
词类 |
特点 |
举例 |
名词 |
简洁,带儿化或子尾 |
拐子(鲤鱼)、厚子(草鱼)、弯子(豆角)、柿子(西红柿)、浆子(豆浆)、馃子(油条)、谱儿(排场)、串儿(混血儿) |
动词 |
省略动宾结构双音节动词中的宾语,只保留动词 |
认(认同)、发(发财)、拍(拍马屁)、碰(碰瓷)、现(现眼)、缺(缺德) |
形容词 |
单音节形容词 |
肉(愚笨迟缓)、哏儿(有趣)、海(极大、极多)、鬼(机灵)、水(低劣) |
代词 |
单音节代词 |
嘛(什么) |
量词 |
特殊方言物量词和动量词,常带儿化 |
拨儿(群)、起儿(层级)、号儿(类)、抱儿(次)、过儿(遍) |
参考资料来源:
虚词
天津话的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表达较特殊的词类梳理如下:
副词
天津话中副词数量较多,除“海”“精”“愣”“官”“行”“横”“紧”“老”“毛”“且”“饶”“贼”等单音节副词外,还有许多双音节和多音节副词,举例如下表:
副词 |
例词 |
意义 |
程度副词 |
倍儿 |
非常、十分 |
老么 |
十分、特别 |
|
般儿般儿 |
同样 |
|
不老 |
不太、很不 |
|
范围副词 |
老鼻子 |
数量极大、极多 |
一水儿 |
一色、一律 |
|
通脑儿 |
总共 |
|
频率副词 |
驳头 |
立即、立刻 |
归齐 |
最终,终于 |
|
跟手儿 |
随即,随手 |
|
处所副词 |
八下里 |
四周,各个方面 |
肯定、否定副词 |
板儿 |
一定,肯定 |
敢则 |
原来 |
|
保不齐 |
可能,难免 |
|
情态、方式副词 |
就合 |
凑合,迁就 |
单另儿 |
单独另外 |
|
捎带脚儿 |
顺便办(其他事情) |
|
语气副词 |
合着 |
原来;实际上 |
顶不济 |
预测最坏的结果 |
|
好没影儿的 |
无缘无故 |
参考资料:
介词
例词 |
意义 |
例句 |
冲 |
对、朝、向 |
几位要是还有气就冲我来吧! |
打 |
相当于介词“从” |
我刚打北大关来 |
拿 |
相当于介词“被” |
昨儿个拿雨淋了 |
顶 |
相当于介词“到(某个时间)” |
顶现在也是那个德行 |
头 |
相当于“在……以前” |
头解放,买卖就黄了 |
参考资料:
宾语省略
天津话中的宾语省略很是普遍,例如:1.怎么样,给大伙儿来段儿,省略了来段儿“节目或笑话”。2.今儿晚咱哥儿几个喝点儿?省略了喝点儿“酒”。3.告诉你小子,我可有了。省略了我可有“身孕”了。由于有特定的言语对象和语境,这些省略了宾语的话也不会造成对方的不解、误解或歧解。
天津文化是市民文化、通俗文化,其不同于京派的皇城文化、精英文化,也不同于海派的上海商业文化。天津曲艺根植于下层社会,具有鲜明市民色彩的民间艺术切实受到了天津码头文化和商埠文化的影响,也让天津方言孕育了相声、快板、时调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方言曲艺
天津相声
天津相声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形式活泼,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内容包含社会生活、世态人情、礼俗节事、地域民风、民歌小调等等。相声语言丰富,对天津话的巧妙运用,使其富有地域文化特点而独具魅力。具有传统“津味文化”天津相声,相声演员马三立、张庆森的相声作品《买猴》,高英培、范振钰的《皆大欢喜》《不正之风》等在中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近年来,相声社团德云社更将津味文化相声做成文化品牌在中国得到广泛流传。
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纯用天津方言表演的曲艺形式,天津时调最初主要流行于天津底层市民聚集的曲艺演出场所,由天津方言的字音演唱,内容通俗易懂,曲调丰富,强调高亢,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天津时调中的曲调“大数子”发展而来,在形式上采用数来宝的说唱方式及快板书的节奏板眼,用三弦伴奏,明快幽默。如2001年春晚,郭冬临和冯巩说的天津快板《狗不理包子》其幽默的表演风格和形式,让人印象深刻。
方言影视
情景喜剧《杨光的快乐生活》,电影《没事偷着乐》《天津闲人》等影视作品中,角色使用天津话进行演绎,多维度地呈现了天津的城市面貌,从画面、声音到城市精神的挖掘,天津话独特的韵味传达着天津左卫“哏都”的市民“精气神儿”。此外,天津话版动画片《猫和老鼠》《唐老鸭》《兔宝宝》等蕴藏着天津人的脾性、喜好,既幽默又庄重,是传承地方文化的鲜活方式。
方言俗语
天津话的俗谚反映着天津这座城市的发展,也体现着天津人个性的沽上风情。如“九河下梢天津卫,沽水滔滔向东流”介绍了天津卫建制之后的地理位置;“京油子,卫嘴子”体现出天津人热情、健谈的性格特点;“老太太上电车,您先别吹”展示了天津城市交通的发展;“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体现了过小年供奉灶王、置备年货的津沽习俗。
使用现状
从20世纪初开始,天津话的语音逐渐变化,形成了“老派”和“新派”天津话的区别,整体呈现出天津话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同时,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加,天津话正受到普通话以及各地方言的冲击和影响,地方文化浓郁的俚俗语和幽默、简洁、生动的老天津话正在被逐渐遗忘。2010年的天津方言使用态度调查反映出,天津话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较高,但是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愿意选择普通话来教育子女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大中学生的口语中,普通话正在逐步取代天津话。
保护措施
天津话的溯源和保护受到当地政府单位的高度重视。2010年,天津市政协文史委组建“天津方言寻根调查组”两次赶赴安徽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到蚌埠、宿州、固镇、凤阳、蒙城、灵璧、合肥等地进行方言田野调查和民俗文化考察。最后确定了天津母方言——皖北方言区的四界范围,取得了丰厚的调研成果。2014年,天津档案馆启动天津乡音记忆工程,建立天津方言语音档案,为天津记录保存乡音。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包括了文本档案及录音档案,还组建了天津方言建档专家组。2016年,天津市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天津汉语方言调查”,并规划了11个方言点进行调查,全面推进语保工程建设。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市语委副主任闫国梁要求各区县语委高度重视,精心安排,认真落实工作,将语保工作和地方教育、文化、旅游等相结合,做出地方特色,推动社会发展。
口耳相传的方言词语,虽很难登上一般词典的殿堂,但其却也能偶尔迈入书面语的领地。天津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语言文化传播和融合中,具有顽强生命力和竞争力。天津方言也因在文学、影视、话剧、曲艺、小品等文艺作品中常被使用而受到国内人民的青睐。如今,天津话正在以较高的文化品位,伴随着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跨入新世纪。
展开[a]
天津三卫:即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卫”。是明代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地名始于明代,是新首都北京的门户,位于漕粮北运京城的檐口之地。《明史·志第六十六·兵志二》(中华书局,1974:2219):“永乐初改调天津卫,已下添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b]
开口呼:开口呼是音韵学术语,与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合称为“四呼”。凡是韵头不是i[i]、u[u]、ü[y]的韵母属于开口呼,如“兰”中的an[an]。
[c]
此处将副词作为虚词是遵循语言学家朱德熙的观点。
展开[1]李世瑜 , 韩根东. 天津方言岛的语音探讨[J].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 (03): 65-70.
[2]李世瑜 , 韩根东. 略论天津方言岛[J].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 (02): 71-76.
[3]何玉新. 天津老话儿从哪来[N]. 天津日报, 2017-06-09, (009).
[4]谭汝为. 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J]. 文化学刊, 2014, (01): 68-81.
[5]曾晓渝. 论天津话的源流[J]. 南开语言学刊, 2010, (02): 1-13+185.
[6]罗澍伟著. 近代天津城市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41-42.
[7]曹树基著. 中国移民史[M]. 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7-8.文,2013(02): 116-127+191.
[8]曾晓渝. 天津话源流焦点问题再探讨[J]. 中国语, 2013
[9]王忠一. 天津市区方言的几个语音问题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10]张旭. 论现代天津话里的齿音字[J]. 天津商学院学报, 1987, (03): 60-67.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方言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B2.
[12]谭汝为著. 天津方言文化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01: 4-5.
[13]伶军. 天津方言的形成——静海话是流不是源[J].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 (02): 77-80.
[14]李行健, 刘思训. 天津方言词汇(一)[J]. 方言, 1986, (01): 71-78.
[15]石锋, 王萍. 天津话单字音声调统计分析[C]//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专业委员会[C]. 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论文集, 2006: 397-407.
[16]谭汝为. 天津方言的源流、文化特质及其对天津城市性格的影响[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3(05): 4-10.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2.05.008.
[17]王晓梅. 天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J]. 中国语文, 2003, (02): 165-171+192.
[18]谭汝为著. 天津方言文化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01: 31-39.
[19]谭汝为. 天津方言里的隐语行话[J]. 文化学刊, 2014, (02): 12-18.
[20]谭汝为著. 天津方言文化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01: 81-82.
[21]谭汝为著. 天津方言文化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01: 40-41.
[22]谭汝为著. 天津方言文化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01: 63.
[23]谭汝为著. 天津方言文化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01: 64-68.
[24]谭汝为著. 天津方言文化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01: 78-80.
[25]谭汝为著. 天津方言文化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01: 69.
[26]袁玉梅. 天津方言与天津相声[J]. 四川戏剧, 2011, (01): 97-99.
[27]鲍震培. 天津曲艺与市民文化的和谐发展[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6): 46-48.
[28]姜枢. 影像中的天津:城市形象的视听呈现及文化指涉[J]. 视听, 2023, (07): 34-37.
[29]天津方言动画片《兔宝宝》推出.天津文化信息网. [2023-09-27].
[30]章用秀著. 天津老俗话[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01: 2-4.
[31]章用秀著. 天津老俗话[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01: 22-23.
[32]章用秀著. 天津老俗话[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01: 43-45.
[33]章用秀著. 天津老俗话[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01: 114-115.
[34]葛士玮. 天津方言使用态度调查[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 (04): 93-96.
[35]天津将为方言建立语音档案[J]. 天津将为方言建立语音档案[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 (13): 2.
[36]本刊讯. 天津市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天津汉语方言调查”[J]. 天津教育, 2016, (05): 54.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vibaike.com/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