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膀胱炎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急性膀胱炎是指由于细菌感染而导致的膀胱黏膜急性炎症,常合并尿道炎。是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急性膀胱炎的高发人群包括学龄期少女,育龄妇女,男性前列腺增生症者,老年人。急性膀胱炎的病因有膀胱本身的因素,膀胱颈部以下的尿路梗阻以及神经系统损害等。膀胱感染的途径以上行感染最常见,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引起急性膀胱炎的致病菌以大肠埃希氏菌最为常见,其次是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等。急性膀胱炎有典型的临床表...

急性膀胱炎是指由于细菌感染而导致的膀胱黏膜急性炎症,常合并尿道炎。是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急性膀胱炎的高发人群包括学龄期少女,育龄妇女,男性前列腺增生症者,老年人。急性膀胱炎的病因有膀胱本身的因素,膀胱颈部以下的尿路梗阻以及神经系统损害等。膀胱感染的途径以上行感染最常见,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引起急性膀胱炎的致病菌以大肠埃希氏菌最为常见,其次是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等。急性膀胱炎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突然或缓慢发生的尿频,尿急,尿痛,可有血尿。急性膀胱炎经及时规范治疗后,能迅速治愈。少数急性膀胱炎,可伴有膀胱输尿管返流,引起急性肾盂肾炎。

就诊科室

  • 泌尿外科、外科

病因

  • 急性膀胱炎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

  • 膀胱内的因素,如膀胱内结石,异物,肿瘤和留置导尿管等,破坏了膀胱黏膜防御能力,有利于细菌的侵犯。

  • 膀胱颈部以下的尿路梗阻,引起排尿障碍,失去了尿液冲洗作用,残余尿增多,成为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

  • 神经系统损害,神经系统疾病或盆腔广泛手术后,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造成排尿困难而引起感染。

  • 细菌感染的途径包括:

  • 上行性感染,最常见。

  • 下行性感染,主要是指膀胱炎继发于肾脏感染,少见。

  • 淋巴感染和直接感染,临近器官的感染,可以经淋巴传播或直接蔓延引起膀胱炎,比较少见。

症状

  • 突然或缓慢发生的尿频,尿急,尿痛。

  • 可伴有肉眼血尿,或者仅手纸带血,尿液浑浊。

  • 小腹部疼痛不适。

  • 一般没有全身症状。

检查

  • 确诊急性膀胱炎需要进行实验室化验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实验室化验检查

  • 尿常规,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升高,细菌数超标,亚硝酸盐可阳性。

  • 血常规,一般正常。

病原学检查

  • 尿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查,初步确定细菌的种类。

  • 尿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诊断

  • 医生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化验,病原学检查结果诊断本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

  • 突然或缓慢发生的尿频,尿急,尿痛。

  • 可伴有肉眼血尿,或者仅手纸带血,尿液浑浊。

  • 小腹部疼痛不适。查体:耻骨上压痛。

  • 一般没有全身症状。

实验室化验检查

  • 尿常规,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升高,细菌数超标,亚硝酸盐可阳性。

  • 血常规,一般正常。

病原学检查

  • 尿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查,初步确定细菌的种类。

  • 尿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鉴别诊断

  • 本病需要与急性肾盂肾炎,结核性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嗜酸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 如果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化验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可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 急性膀胱炎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并辅以对症治疗。

抗生素治疗

  •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首选的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药物,二代或三代头孢类药物。

  • 抗生素治疗应足量足疗程。

一般治疗

  • 卧床休息,避免刺激性食物,多饮

药物治疗

  • 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钾等碱性药物,降低尿液酸度,缓解膀胱痉挛。

  • 黄酮哌酯盐,可解除痉挛,减轻排尿刺激症状。

危害

  • 少数急性膀胱炎,可伴有膀胱输尿管返流,引起急性肾盂肾炎。

预后

  • 急性膀胱炎经及时规范治疗后,能迅速治愈。

预防

  • 性生活后引起女性膀胱炎者,性交后用力排尿一次。

  •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 避免劳累和过量食用辛辣食物。

  • 适当增加饮水量,避免憋尿。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vibaike.com/1642/

Like (4)
词条目录
  1. 就诊科室
  2. 病因
  3. 症状
  4. 检查
  5. 实验室化验检查
  6. 病原学检查
  7. 诊断
  8. 典型的临床表现
  9. 实验室化验检查
  10. 病原学检查
  11. 鉴别诊断
  12. 治疗
  13. 抗生素治疗
  14. 一般治疗
  15. 药物治疗
  16. 危害
  17. 预后
  18.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