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药大学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山西中医药大学(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主校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山西省1331工程、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高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山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山西省重点建设高校。山...

山西中医药大学(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主校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山西省1331工程、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高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山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山西省重点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为1978年创办的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1982年,国务院批准筹建山西中医学院。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山西中医学院。

2015年9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山西中医学院协议。

2016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山西中医学院正式签署“广州中医药大学支持筹建山西中医药大学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2月27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西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山西中医学院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建设期为3年。2017年5月10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山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山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5月23日,学校入围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2022年5月27日,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晋中医院挂牌仪式在晋中市中医院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有太原、晋中2个校区,拥有15个二级教学机构,5所直属附属医院,47个临床实践教学基地,27个非临床类实践教学基地,23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工、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

教学机构

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傅山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药茶学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

-

参考资料

学院

专业名称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中医学、中医学(医学英语方向)

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康复治疗学、针灸推拿学、针灸推拿学(英语方向)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中西医临床医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护理学、护理学(涉外护理方向)

山西中医药大学医药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

山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应用心理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

中药学、中药分析方向(2016年停招)、临床中药学方向、药学、药物分析、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生物制药、生物工程(2018年停招)、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方向

参考资料

直属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附属针灸推拿医院(山西省针灸医院)

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附属晋中医院(晋中市中医院)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4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一级)1个。学校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山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6个,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山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省级一流课程20门。学校为国家首批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和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个。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近三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

学科

项目

医文献学、方剂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肾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脾胃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儿科学、中医康复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治疗技术工程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中医学

省级特色重点一级学科

中药学、中医学等省级品牌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金匮要略、方剂学、有机化学等省级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分析实验室、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中心

省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参考资料

学科建设

截止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坚持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中医、中药学、护理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4个,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山西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

2023年7月,学校中医学专业成功获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

专业

项目

中医学、中药学

一级学科学位硕士授权点

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医文献学、方剂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肾病学、中医基础理论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中医学

省级特色重点一级学科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学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

参考资料

师资规模

截止2023年5月,有专任教师78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74人。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1人,全国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19人。山西省青年科学家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1人,山西省名老中医58人,山西省名医35人,山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9人。有博士生导师37人、硕导80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人,山西省教学名师14人。有山西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领军团队1个、重点团队7个,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1个。

相关人物介绍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位于我校南门西侧,于2015年9月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201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8年12月,山西省科学技术厅授予“山西省科普基地”;2019年12月,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山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基地”。博物馆建筑面积共4160㎡,设计布展总面积3000㎡,其中共享大厅110㎡,中医药史馆780㎡,中药标本馆860㎡,器物馆和典籍馆1250㎡。

山西中医药大学

国家级教学名师:李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李青山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学术气氛活跃,不断推进社会服务与对外合作交流,作为首批中医药院校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是“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成员,是其中医药子联盟发起单位之一,是山西省三所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招生资格的学校之一。学校连续20余年承担商务部“发展中国家针灸技术培训班”教学任务,并与英国、澳大利亚、斯洛伐克、马来西亚等20余个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止2023年5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有省部级以上研发与科技服务平台40个,包括分子中医药学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药微乳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山西)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4个国家级平台;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中医药基因表达调节实验室、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针灸针法实验室、中医肠疗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等9个部级平台及27个省级平台。

实验室

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中医临床基础实验室、中医药基因表达调节技术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针灸针法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多发性硬化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立项)

省级医学重点实验室

中医学基础实验室

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

中药化学实验室、针灸学实验室

省级重点协同创新基地

山西省现代中药&药食两用中药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山西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傅山文化研究中心

院士工作站

脑病学院士工作站

参考资料

科研资源

书馆资源

图书馆建筑面积2.72万m,馆藏纸质图书100.4万册,电子图书310万册,古籍3600余册。具备良好的文献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功能及设备设施。纸质文献中,最珍贵的是清嘉庆19年(1814年)朝鲜完营重刊本《东医宝鉴》,极具研究价值,这已成为镇馆之宝。最具特色的是山西地方中医药文献,有三个版本的《傅山男科》,为傅山医学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此外还藏有民国时期刊行时间最长的山西《医学杂志》(1921-1936)包括创刊号在内的期刊86册,是中国收藏数量最全的单位之一。

学术期刊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山西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被收录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检索刊物、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书生数字化期刊、中华首席医学网收录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等收录;辟有中医药学文献研究、中医药学前沿问题、生物医学、临床研究、临证报道、中医护理、实验中医药学、科研报告、中药药理、中药制剂工程与技术、教学改革、专家笔谈、学者风采、中医药管理、中医药知识产权论坛、中医药产业化论坛、文献综述等20多个栏目。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5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有省部级以上研发与科技服务平台40个,包括分子中医药学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药微乳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山西)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4个国家级平台;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中医药基因表达调节实验室、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针灸针法实验室、中医肠疗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等9个部级平台及27个省级平台。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项目1775项,科技经费总量达3.69亿元,2022年科技经费总量1.33亿元;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1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271项,出版学术专著81部;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54项;特别是学校李青山教授牵头研发的治疗糖尿病肾病国家1类新药LM49片获批临床证书,实现了我省原创新药历史性突破。

校园文化

校徽

山西中医药大学

校徽

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五行“木、火、土、金、”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五色。《尚书洪范》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青(绿)色属木,为校徽主色调;木曰曲直,蕴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赤(红)色属火,火曰炎上。红色的纽带充满动感,象征全校师生医护员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所迸发出的澎湃激情和昂扬活力。

黄色属土,土爰稼穑。黄色的山西地图及内部四通八达的脉络,体现学校植根于黄土高原,辛勤耕耘,不懈进取,尽心竭力服务于区域健康事业发展。内外环状金黄色,象征着山中医蓬勃发展、其道大光的美好未来。

白色属金,金曰从革。体现我校师生医护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革故鼎新、不畏艰险、顽强拼搏。

黑色属水,水曰润下。象征我校师生医护求真济世、上善若水的人文精神。外环两个对称黑色圆点与内环白色圆圈构成了学校开放包容、阴阳和合的大格局。

校徽内核为“中”字,由红色纽带、黄色地图、银色毫针组成。通过火、土、金的五行相生,象征山西中医药大学事业发展顺遂大势,生机无限。

校训

“厚德求真,守正创新”为校训

“厚德”,意在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以德治学。冀师生医护员工崇师德,尚医德,重学德,做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求真”,意为解放思想,崇尚科学,遵循规律,实事求是。冀师生医护员工孜孜不倦,求中医之真谛,求学术之真功,求为人之真诚,求为事之真实。

“守正”,意为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冀师生医护员工守中华文化之正,守岐黄精神之正,守中医药道路之正,坚定中医药自信,传承中医药精华。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冀师生医护员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推进我校建设区域性、有特色、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贡献智慧力量。

山西中医药大学

校训

校歌

青春·理想

词:公丁  曲:茵苑

这里是展示青春的地方

医学宝库正闪烁光芒

有志青年的光荣使命

珍爱生命救死扶伤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诚信精进谨记心上

精心建设走向世界

薪火传承把中医弘扬

这里是放飞理想的地方

中华民族要世代康强

悬壶济世杏林春暖

服务人民是我们的志向

职责规范严谨效率

求真造就一代栋梁

创新发展面向未来

中医前程灿烂辉煌

参考资料

校园环境

校区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校占地面积约1091亩,有太原、晋中2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vibaike.com/1619/

Like (18)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办学条件
  3. 院系设置
  4. 教学建设
  5. 学科建设
  6. 师资规模
  7. 合作交流
  8. 学术研究
  9. 科研平台
  10. 科研资源
  11. 书馆资源
  12. 学术期刊
  13. 科研成果
  14. 校园文化
  15. 校徽
  16. 校训
  17. 校歌
  18. 校园环境
  19. 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