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河镇,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下辖镇,由湖滨新区代管,位于湖滨新区西部、宿豫区西北部,距城区20千米,辖域面积182.87平方千米。皂河镇大部分区域处在黄墩湖滞洪区范围内,地形整体为西高东低,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截至2021年3月,皂河镇下辖6个居民社区和1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街东社区,户籍人口8.67万。
历史沿革
编辑皂河镇建置悠久,始建于清康熙19年(1680年),之后一直称“镇”,直至1956年,改为皂河乡。此“镇”不是建制镇,只是一个地名。
明末,实行社制,现皂河镇域属黄墩社、直河社。
清康熙间,改社为里(又称图),现皂河镇域分属不明,由顺德乡领导。
民国初,现皂河镇域分属皂河乡、窑湾乡,后属第七区(后改为第一区)。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宿迁县城后,中共在日军盘踞的宿迁县城周边农村及邻县部分地区,先后建起5个县级政权,皂河镇由睢宿县苗圩区领导。
民国34年(1945年),撤销睢宿县,苗圩区、朱海区等区划归睢宁县。
1950年7月,淮阴地区行署将睢宁县苗圩区划入宿迁县,设皂河区(包括现王官集镇全域以及皂河镇镇区、王营村、八井村等地,龙岗、七堡由当时的运河区所辖)。
1954年,皂河区所辖皂河镇改为宿迁县直属镇。
1955年,皂河镇又划归皂河区管辖。
1956年,撤销皂河区,其所辖区域并入运河区。
1957年,由皂河乡、王营乡、龙岗乡、刘甸乡等乡组成皂河乡,仍属运河区。
1958年,撤区并乡,称皂河乡;同年更名皂河人民公社,简称皂河公社。
1983年,恢复乡村制,称皂河乡。
1985年,撤乡建镇,称皂河镇。
1987年,设立县级宿迁市,皂河镇属之,由淮阴市领导。
1996年,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原县级宿迁市析为宿城区、宿豫县,皂河镇由宿豫县领导。
2000年,撤销滨河镇、骆马湖乡将其辖域并入皂河镇。
2004年,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迁市宿豫区,皂河属之。
2011年,皂河镇整建置托管至湖滨新城代管。
2013年,湖滨新城改称湖滨新区,皂河属之。
2021年3月,撤销黄墩镇,将其辖域并入皂河镇。
行政区划
编辑区划沿革
1957年,皂河镇版图组建,是由当时的“皂河镇”以及王营乡、刘甸乡等乡组成的,面积约22平方千米。
1982年,皂河镇下辖街西、街东、谢庄、王营、八井、宋场、龙岗、七堡8个大队以及皂河农科站,后增设张庄、街北2个大队(1983年后称村或居),其中谢庄、王营、宋场、龙岗曾易为名向阳、兴无、农付、农纲。
2000年,因乡镇合并,皂河镇面积由22平方千米扩大为266平方千米,其中从滨河镇划入12个行政村居,分别是新农、张埝、刘甸、金庄、袁甸、袁宅、闫集、闫南、要武、孙柳、王圩、刘庄和骆马湖乡划入7个村居,分别是洋河滩、月堤、三里、闸坝、西张圩、三湾、戴场。此时,皂河镇下辖29个行政村居。
2001年,村级行政区域调整,29个行政村居减少为19个行政村居,具体是宋场并入龙岗、张庄并入街东、街北并入街西、袁宅并入要武、孙柳并入闫南、刘甸和闸坝以及三里合并设立船闸、西张圩并入三湾、赵埝并入新农、张埝并入刘庄、月堤并入洋河滩。
2004年,洋河滩从皂河镇析出,划入井头乡(后属晓店镇)。
2009年,戴场从皂河镇析出,划入晓店镇。
2021年3月,因乡镇合并,从黄墩镇划入8个行政村居,分别是曹瓦、李甸、尚营、柳湖、马桥、曹甸、魏场、英庄。至此,皂河镇下辖6个居民社区、19个行政村,面积182.87平方千米。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3月,皂河镇下辖6个居民社区和19个行政村(被托管1个,未计入),镇政府驻街东社区行宫路1号。
序号 |
居民社区行政村 |
下辖小组数 |
户数 |
人数 |
1 |
街东社区 |
14 |
1036 |
4174 |
2 |
曹瓦社区 |
17 |
1038 |
4300 |
3 |
船闸社区 |
3 |
625 |
2049 |
4 |
街西社区 |
15 |
1020 |
4896 |
5 |
李甸社区 |
11 |
642 |
2890 |
6 |
新农社区 |
11 |
887 |
3381 |
7 |
八井村 |
6 |
434 |
2094 |
8 |
曹甸村 |
10 |
562 |
2820 |
9 |
金庄村 |
8 |
474 |
1921 |
10 |
刘庄村 |
11 |
782 |
3904 |
11 |
柳湖村 |
17 |
705 |
3443 |
12 |
龙岗村 |
13 |
860 |
3180 |
13 |
马桥村 |
17 |
1172 |
4857 |
14 |
七堡村 |
8 |
512 |
2116 |
15 |
三湾村 |
2 |
290 |
1016 |
16 |
尚营村 |
12 |
685 |
2560 |
17 |
王圩村 |
11 |
548 |
2526 |
18 |
王营村 |
10 |
793 |
2768 |
19 |
魏场村 |
14 |
550 |
2558 |
20 |
谢庄村 |
6 |
376 |
1546 |
21 |
闫集村 |
13 |
423 |
1786 |
22 |
闫南村 |
13 |
585 |
2415 |
23 |
要武村 |
13 |
558 |
2469 |
24 |
英庄村 |
15 |
804 |
4063 |
25 |
袁甸村 |
10 |
454 |
2014 |
- |
总计 |
280 |
16815 |
71746 |
参考资料(数字数据截至2017年):(注:戴场村由晓店街道控制,不作统计) |
地理环境
编辑位置境域
皂河镇位于湖滨新区西部,宿豫区西北部,宿迁市西北部,距宿迁市区约20千米,镇区位置约在东经118°06′、北纬34°02′。地处湖滨新区、宿城区、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五县(区)交界处,镇西与睢宁县魏集镇、古邳镇接壤,镇南与宿城区蔡集镇、王官集镇毗邻,镇东与支口街道、晓店街道搭界,镇北与邳州市新河镇、新沂市窑湾镇毗连,辖域总面积182.87平方千米,占据骆马湖大部分水域,其面积约占湖滨新区面积的二分之一。
地形地貌
皂河镇整体地貌由西向东徐缓,地面高程19至25米不等,大部分区域(水域面积除外)处在黄墩湖滞洪区范围内。
气候特征
皂河镇属温带季风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约50%的降雨量集中在6—8月份,降雪主要集中在1月、2月、12月。
水文
综述
皂河镇历来是水文重地,占据骆马湖大部分水域,其南有古黄河、东有中运河、中有小闫河。同时皂河镇也是国家水利建设重要地段,在境内先后修建了皂河节制闸、邳洪闸、复线船闸、皂河船闸。
主要湖泊、河流
骆马湖:跨宿迁和新沂二市,湖盆为郯庐断裂带局部凹陷洼地,黄河夺淮后,成为沂河和中运河季节性滞洪区。1952年导沂整沭工程修建了皂河闸、洋河滩闸,1958年又建嶂山闸和环湖大堤,成为滞洪水库。湖水面积为296平方公里(相应水位21.81米),蓄水量达2.7亿立方米。最大宽度20千米,湖底高程18~21米,最大水深5.5米,大小岛屿60多个。是江苏境内第四大淡水湖。
中运河:是一条人控河流,河水流向不定,自然流向为自北向南,南水北调时则流向相反。京杭大运河在宿迁市境内16千米,平均水位30.15米,最高水位32.99米,最低水位28.2米,平均流量12.48m/s,最大流量422m/s。中运河宿迁段兼有航运、防洪、排涝、农灌、城市工业供水等多项功能,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通道。
小闫河:因沿岸有闫庄而得名。小闫河是睢宁县与宿迁市的界河,该河开挖于1950年,西接徐洪河,东入邳洪河,全长27.7千米,其中属宿迁段8.5千米,睢宁段15.2千米,河口宽30米,水深3米,河底高程17米,灌溉面积1.1万亩,排涝面积36平方千米。1978年,兴建新工扬水站,小闫河被切断,古邳镇境内小闫河改称崔瓦房大沟,现小闫河全长约10千米。
古黄河:原名“废黄河”,其由南宋建炎2年(1128年)洪水泛滥冲刷而成,清光绪11年(1885年)黄河改道后,古黄河不再通航。因其主要接纳市区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和沿岸工厂所排放的工业废水,自然稀释能力差,水源主要靠天然降雨,被称为“废黄河”。 从1998年起宿迁市政府就采取了疏浚、护坡、建污水处理站等措施,并将“废黄河”改名为“古黄河”或称“黄河故道”。其最高水位13.7米,最低水位6.07米。
人口民族
编辑人口
根据全国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皂河镇境内人口41916人,其中男性21575人,女性20314人;总户数11710户,家庭户人口41800人,其中男性21462人,女性20338人,按年龄来看0~14岁为6580人,15~64岁为30262人,65岁及以上为5074人。截至2021年,皂河镇境内人口为8.67万人。
民族
原皂河镇境内是汉族的聚集地,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从四川、云南等地女子流入皂河,在境内生产生活,少数民族逐渐增多。
经济
编辑综述
清道光、清咸丰年间的皂河镇,人口稠密,商业发达,主街道分为南北长街,北街向西为西街,南街向东为东街。从南方来的大批食盐,囤积于北街,北街有盐栈三四十家。山东枣庄、台儿庄一带的煤则从上流运到皂河。西街是粮食街,繁荣时期皂河街上有粮行数十家。这里又是皂河最富有的一条街,大贾富商多居于此。中街是商业区,有商店字号30余家,经营百货、布匹、茶叶、日杂等生活用品。南街多是面食行业和干货、茶食店、茶馆、饭店等。皂河镇上还有两大槽坊,南槽坊陈茂记坊主陈永茂是宿睢地区有名的大地主,拥有土地几十顷,开有酱园、槽坊、粮行、盐行等。北槽坊为季姓所有,行主是拥有几个店面、几十顷土地的大财主。皂河镇上还有一条后街,农民居住,蔬菜、瓜果之类多于此交易。
2018年,皂河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入1.55亿元、同比增长10.7%。
第一产业
皂河镇曾以境内的骆马湖为主要经济来源,骆马湖水产资源丰富,仅鱼类就有56种之多;另外还有青虾、河蟹及数十种水生植物。1994年,皂河镇有近500条渔船专门从事捕捞业,年捕捞量在50万千克左右。以鲫、鲤、银鱼产量最高,年捕青虾也在15万千克以上,现在的皂河镇主要以稻麦轮作、水产养殖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截至2018年末,皂河镇水产养殖规模已达2.1万亩,其中土地流转养殖1.6万亩,在新农、要武、闫集、金庄、袁甸等村居建设国家级水产示范园,拥有千亩以上水产园5家,全镇百亩以上水产大户及专业场社20余户;建设500亩优质稻米基地,采取半年绿肥半年稻虾种植模式,年产值300万元以上。
第二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皂河镇推广新技术,境内工业从无到有,截至1994年,镇属工业13家,形成了酿造、制造、服装、建材为主的格局。主要产品有船舶、胶合板、食酒系列、砖瓦等。皂河镇大部分地处黄墩湖滞洪区,导致皂河镇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截至2017年,境内工业主要有砼厂、桩业、纺织业等,2017年皂河镇对纺织业加大技改投入,新增投资1000万元,扩建厂房500平方米,桩业产值突破2000万元,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
第三产业
皂河镇的商业、旅游业等非第一、二产业类的主要有集市交易额、镇区旅游景点门票收入、每年的庙会等,在2018年皂河庙会吸引了近40万人前来,设摊点超过2000个,各类交易额约4500万元。
招商引资
依托靠湖沿河地理优势,在巩固沿运河的船舶修造业外,充分利用原滨河工业园的厂房、设备招商办企业,动员镇内能人大户上项目,将工业园区向南扩充,向西推进,开发建设新的工业集聚区。同时,集中主要精力抓招商,抓进区工业园的大项目。2011年以来,全镇共引进工业项目12个,永盛编织、永华箱包、轩翔建材、爱淇服饰等纷纷进驻工业园区,上半年工业引资总额达8000万元,新增“三来一加”项目15个,完成任务数58%,其中项目营销额超过500万元的3个,建成工业专业村17个,乡村企业个数达到442家。全镇工业及“三来一加”从业人数达到1.3万余人,占社会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文化
编辑地名溯源
-
说法一
据《宿迁县志》记载,早在清康熙19年(1680年),疏浚河道时,此处皆为黑土,取名皂河。因靠近中运河,交通方便,卢盛芝在此兴建了集市,得名“皂河镇”。“皂河”还有一段歇后语:平地挖沟—皂河(造河)。
-
说法二
“皂河”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发源于山东郯城的墨河,南入运河,因水底土为黑色而得名。清康熙19年(1680年),总督靳辅开旧皂河,上接泇河。清康熙26年(1687年),靳辅大兴工役开凿中运河,绕宿迁治北直接皂河口,从此商贾航行不绝,皂河地域因此成为大运河南北漕运中的主要口岸,骆马湖及邳、睢、徐等地农副产品集散地。随后皂河地域逐渐成为宿迁西北部经济贸易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曾任河南道直隶州判的卢盛芝,归里后倡议在集市周围筑圩以防贼寇,遂有“皂河镇”之设,于是“皂河”便由河名而衍变为地名了。
-
下辖村居地名来源简介
居民社区行政村 |
地名来源简介 |
船闸社区 |
因靠近皂河船闸附近,故名。 |
街东社区 |
因驻地处皂河街东部,故名。 |
街西社区 |
因驻地处皂河街西部,故名。 |
新农社区 |
骆马湖未成常年蓄水库之前,该地为荒草丛生之地,后来骆马湖成了常年蓄水库,湖里人们迁居至此,开避了一个新的村庄,意为“新的农民村庄”,简称“新农"或“新农庄”。 |
八井村 |
以前,境内有一口井,从皂河龙王庙至此为八里,故名八里井,村庄以井为名,称八里井村,简称八井村。 |
金庄村 |
金姓居多,故名。 |
刘庄村 |
刘姓居多,故名。 |
龙岗村 |
龙岗村系一个移来名,曾是骆马湖底一个自然村庄的名字,湖底的人们适居至此,沿用了老名,称龙岗。龙岗:传在骆马湖中有一岗,有一条龙从天而降,故名“龙岗”。 |
七堡村 |
这里曾是黄河第7个的铺(看守点),后来铺改称堡,故名。 |
三湾村 |
该处系骆马湖附近中运河第3个湾,故名。 |
王圩村 |
该处系平原洼地区,村民为防洪水危害,筑了土圩,带头人姓王,故名。 |
王营村 |
起源于明初的营卫制度,因该地姓王居多,故名。 |
谢庄村 |
谢姓居多,故名。 |
闫集村 |
以前,该村驻自然村闫老庄境内,故名。闫老庄,明洪武3年(1370年),闫世祖信普公,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此地,繁衍生息,因庄时间久远,称闫老庄。 |
闫南村 |
因地处闫集村南部,故名。 |
要武村 |
该村系文革时期,以当时流行的“要武”、“红卫”、“卫星”等起的名字,意思是要以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头脑,故名“要武”。 |
袁甸村 |
该村村民原住在中运河西大埝上,后来骆马湖成了水库,这里的人迁居至此,刚迁来时,土地柔软,像甸子,袁姓始居,故名袁甸。 |
赶集
皂河镇逢集日为农历的三、五、八、十,摆摊设点主要集中在运河路上。
文物古迹
镇内遍布大量文物古迹、遗址、遗存及传说,如乾隆行宫、陈家大院、合善堂、奶奶庙等明清建筑,记录了皂河镇丰富的文化底蕴。
乾隆行宫
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皂河龙王庙坐落于宿迁市西北20公里处的古镇皂河。皂河龙王庙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23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OO一年六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皂河龙王庙建筑群位于古老的大运河畔,北临骆马湖,南接废黄河,东连马陵山,又与省级森林公园连成一线。其地理位置傍湖连水,交通方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300多年来,皂河龙王庙行宫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不断地研究、探讨。同时,她又以其独特的宫式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人们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
皂河乾隆行宫
皂河龙王庙
行宫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轴线分明,左右对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整体呈长方形,双重围墙。中轴线上建筑物主次清晰,错落有致。自南向北,整个建筑群分为六大部分。最南端为古戏楼,额枋上悬挂"奏平成"鎏金匾一块,上下门悬有"阳春"、"白雪"金匾各一块。该戏楼主要用于一年一度的初九庙会及清帝驾临时看戏之用,一九七六年被拆毁,现仅存1.4米高的石基。古戏楼向北,为青砖铺设的宽阔广场。广场两边有两根六丈高的木质神杆(俗称旗杆),神杆两边有相对应的"河清""海晏"牌楼,清代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龙王庙,都是从"河清""海晏"牌楼门进出的。广场北侧是山门,亦称禅殿。禅殿大门的两旁,置放两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狮,雄狮重2.8吨,雌狮重2.76吨。石狮的造型为前脚直立,后脚盘曲,昂首挺胸,雄强威猛,象征着大清帝国不可凌辱和中华民族不可侵犯。整个石狮的造型生动,用料考究,省内独一无二,国内屈指可数。山门正门的正上方,青砖镶嵌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七个镏金大字"敕建安澜龙王庙"和一方"乾隆御笔"印。禅门的两旁有相对的两明两暗的"角门",是皇帝和文武官员进出行宫的通道。
御碑亭
御碑亭,平面呈六角形,面积53平方米,十二根朱红抱柱擎托着六角重檐攒尖顶的伞状黄色琉璃瓦屋面。因其为皇家"敕"建,黄色瓦饰,形状如伞,人们又称之为"皇伞"。碑亭正中耸立着一块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镌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内容记叙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庙的原由和修建的经过。碑身的背面刻有乾隆22年第二次下江南时,第一次下榻此处所题写的御笔诗文:"皇考勤民瘼,龙祠建皂河,层甍临耸坝,峻宇镇回涡,毖祀精诚达,安澜永佑歌,彭城将往阅,宿顿此经过,捍御方多事,平成竟若何,所希神贶显,沙刷辑洪波。"碑身、碑帽的两面分别镌刻有乾隆27年、30年、45年、49年下榻此处所题写的御笔诗文。碑座的赑屃兽,卷缩蹲卧,坚实有力。碑帽上缘和碑身四周精雕细刻着生动传神的五爪巨龙,流云袅袅,瑞气千祥,造型精致。整块御碑刻满了乾隆皇帝的圣旨和诗文,飘逸洒脱,端正秀气,国内极为罕见,文物价值甚高。尤其是御碑亭的设计,造型大方,凝重端庄,内外施柱,黄瓦红饰,充分显示了皇家建筑的特点、风格以及独有的高贵气质。特别是"皇伞"的攒尖顶,下端为倒的荷盆,中间六角圆柱上精刻着形象各异的十八罗汉像,顶端放置着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夜明宝珠,使整个御碑亭在第一进院落中耀眼夺目,金碧辉煌。
在御碑亭的两旁,建有钟、鼓二楼。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建筑的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筑面积103平方米,重檐歇山卷棚顶,屋面苫盖筒瓦。钟楼内悬挂着嘉庆18年马士魁敬铸的八角铁钟一口,钟重2000多斤。铁钟每只角上铸有八卦图文,钟体上缘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字迹端庄,苍劲有力。鼓楼内,摆放着1.4米直径的大鼓一面,龙铃虎环,鼓声浑厚。乾隆皇帝下榻此庙时,撞钟击鼓,两厢奏乐,以最高礼仪恭迎皇帝的驾临。平日里各殿宇檐角垂挂的风铃,在微风的吹动下发出悦耳的响声,衬托着庙内的晨钟暮鼓,罄声鸟鸣,回荡于殿堂之间,传布于云霄之外,使敕建安澜龙王庙更加威严、雄壮、肃穆和神圣。传说,每当洪水来临之时,龙王庙内钟鼓自鸣,声震数里,及时唤醒人们撤离险境,使百姓免遭洪水之灾。
怡殿
位于中轴第一道院和第二道院的相交处,占地面积66平方米,面阔四间,进深三间,怡殿正门悬挂"法雨慈云"大匾一块,殿内供奉杨、柳、杜、孟四大金刚坐像,分别持宝剑、雨伞、琵琶、蟒蛇,象征"风调雨顺",佛像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威武刚烈。
第二进院落是整体建筑中心院落。御道上的主体建筑是"龙王殿",又称"绿瓦殿"。龙王殿两侧对应的是东、西配殿。东殿供奉"五湖神",西殿供奉"四海-井神"。十尊神像皆手捧笏板,列次伺拜龙王。龙王殿是该庙最具特色的主要建筑之一,殿宇重檐歇山,清式龙吻。黄、绿、蓝为主的六色琉璃瓦覆面,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435平方米。殿前白石月台,玉石栏杆。大殿额枋高悬"福佑荣河"镏金匾一块,月台左右各有一座宝藏库,昔日用来焚烧字纸。月台当中为祭龙台,台中有吨余重的大铁鼎一尊。整个龙王殿,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结构严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气韵无穷。大殿正中供奉东海龙王,为贴金坐像,神态端庄威严,令人肃然起敬。左右分列八大水神(俗称八大战将)。龙王象背后,绘有彩色壁画,画中有一大象,象身立一童子,手持一盆万年青,其意象征"万象长青"。这一院落中的所有建筑是该庙僧人日常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龙王庙,也是在这里朝政议事,敬神祭祖的。
第三进院落,是龙王庙行宫的最后一进院落,也是乾隆皇帝的寝宫。二、三院落的相交处横向轴线上建筑分别是灵宫殿和东西庑殿。庑殿是庙内的僧侣们用来读书赋诗和研究佛学的场所,也是皇帝驾临时,文武官员用来处理政务和娱乐休息的地方。灵宫殿东壁的王灵官手持七节长鞭,西壁韦驮神手捧降魔杵。正门上方悬挂"福靖灵波"横匾一块,乾隆皇帝驾临时,此殿又叫"分宫厅"。皇帝皇妃进入后宫后,其他文武百官一律禁止人内。
禹王殿
禹王殿,也叫观音殿。禹王殿属于宫式大作,重檐硬山,屋面饰黄色琉璃筒瓦和龙吻,大殿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360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坐落在青石板筑成的1米高的须弥台上,殿高20多米,是"龙王庙行宫"内最高的殿宇。底楼额枋上悬挂"功崇利薄"镏金大字的朱红匾额一块。大殿的明间南海观音趺坐在莲花座之上。二楼的楼板是由304块纵横组合的绘有龙风呈样彩色画面的木板吊制而成,对对龙风翩翩起舞,多姿多态,各不相同。东西两头暗间,分属方丈室和藏经室,由暗间扶梯登楼即可进入顶层。大禹王像就置于顶层的中央。乾隆六下江南,五次临幸于此都是夜宿于这殿宇楼上,人们称为"正宫"。与正宫相呼应的是位于正宫两侧的东宫和西宫,这是随同南下的皇妃们居宿的地方。院落内植有柏、柿、桐、椿、槐、杨六树,取意"百市同春""百世怀杨",象征大清江山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兴旺不衰。虽经近三百年来风雨剥蚀,柏树、柿树、槐树、杨树仍苍劲挺拔,枝翠叶绿,其中的黄杨树(又名千年矮),进入《世界名花草大全》。
与乾隆寝宫相配套的"东廊院"和"西廓院",是东西宫的附属院落。位于寝宫横向轴线上。东廊院有僧房和斋室(亦称御膳房)20余间,西廊院有书房和客厅(亦称御书房)20余间。结构对称;形制相同。两廊院向南均设"御花园",有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有牡丹、芍药、梅花、兰花,奇花异葩,四季飘香。显现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幽雅神韵。自清代以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为皂河安澜龙王庙庙会之日。届时众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祈福求祥。附近山东、河南、安徽几省的行商坐贾、民间艺人也纷至沓来,云集皂河。一时间逛庙的、敬神的、看景的、购物的热闹非凡,"木刀木剑红缨枪,桃猴玉兔青竹蟒,剪纸雕刻拨浪鼓,糖人泥哨小花棒"应有尽有。这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是皂河镇内三大香会的绕街巡游,朝山祭祀。花船、花车、舞龙、舞狮,所有逛庙会的人们一起参拜龙王,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被列为苏北地区36处香火盛会之首。数百年来,岁岁如此,即使是10年"文革"的时候,也只是中断了宗教习俗的内容,其他的民俗活动从未间断过,可称得上中国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观。
皂河龙王庙行宫这一珍贵的古建筑群,在"文革"中一度遭到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八十年代初,经过几百年风雨剥蚀以及战乱和人为破坏的"敕建安澜龙王庙",仍然以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古代建筑技巧,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省政府及省文物保护部门的专家多次对龙王庙进行考察和论证,认为"敕建安澜龙王庙"是全国众多乾隆行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唯一保持较为完好、且最具价值的清代北方宫式古建筑群。保护好这一清代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清代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九八二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十年来,省、市、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力度。1982年、1988年、1992年、1993年,省、市、县三级政府耗资100万元分别对龙王殿、御碑亭、钟、鼓楼等进行了大规模修缮。2001年7月,"龙王庙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省、市、县人民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又重新制定了系统、细致的抢救方案和维修措施,第一期工程耗资250万元,第二期工程耗资145万元,使这一古建筑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各级人民政府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决心恢复"敕建安澜龙王庙"的历史原貌,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非物质文化
-
皂河龙王庙会
皂河龙王庙会始于明代中后期,已有500多年。庙会为期三天,初八“焰火日”,初九“正祭日”,初十“朝山日”。因为正月初九为“正日子”故又称“初九会”。几百年来,庙会由原来单纯的民间祭祀活动,逐步发展演变为集民间祭祀、文化展示和商品贸易为一体的大型的群众自发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皂河龙王庙会有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每年春节期间宿迁老百姓必须品味的一道“民俗大餐”。
-
柳琴戏
柳琴戏因与泗洲戏、淮海戏同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后经不断改良,演变发展而来,故常称其“拉魂腔”,也有的地方称“拉呼腔”、“拉后腔”等。主要分布在苏、鲁、豫、皖毗邻的大部分地区,“拉魂腔”剧种的不同流派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20世纪初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其在宿迁的发展,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宿迁柳琴戏以湖滨新区皂河镇为中心,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口授心传”,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流行于宿迁地区的代表性地方戏之一。柳琴戏主奏乐器为柳叶琴。念白吸取了京剧的发声办法,在充分表现地方方言的基础上,使语言表达更形象生动,表演行式朴实、粗犷、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特产美食
|
||
特产名称 |
描述 |
代表图片 |
皂河SA汤 |
皂河SA汤,是皂河独有的一种特色小吃,美食药膳,用料讲究,说是用牛、羊等骨头熬汤,SA汤主料选用牛羊的脊椎骨头架子,加入花椒、茴香、桂皮、胡椒等佐料,比例搭配。再辅以小麦仁、葱段、姜末、食盐、芡粉,以地锅长时间(约一通宵)熬炖而成的一种粥汤。要喝的时候,把碗里打一个生鸡蛋再淋上熬制好的汤,一碗SA汤就制作好了。 |
sa汤 |
乾隆贡酥 |
乾隆贡酥是叶家烧饼的别称,得名于清乾隆22年(1757年),乾隆二下江南之时。其实叶家烧饼早在唐代就很有名气,那时叶家炉内功夫已达顶级,可以制作出60多个品种的名点小吃,吃“一指饼”、“水磨镜”等,享誉一时,叶家烧饼传人曾被选入唐御膳房。 |
乾隆贡酥 |
鱼头饺子 |
鱼头饺子原是渔民的家常菜。渔民居住在船上,因船上空间有限,仅容一灶。他们捕获花鲢,取鱼头熬汤、鱼肉包饺,待鱼汤熬好时,把饺子投入其中煮熟,饭菜“一锅而就”,易做味美 |
鱼头饺子 |
乾隆贡酥
乾隆贡酥是叶家烧饼的别称,得名于1757年2月,乾隆二下江南之时。其实叶家烧饼早在唐代就很有名气,那时叶家炉内功夫已达顶级,可以制作出60多个品种的名点小吃,如"一指饼"、"水磨镜"等,享誉一时,叶家烧饼传人曾被选人盛唐御膳房。后因战乱叠起,朝代更替,叶家烧饼又重返民间,但有许多炉内绝活已相继失传,唯"乾隆贡酥"流传至今。
1757年春,乾隆以赈灾之名,二下江南,途经宿迁,驻跸顺河集大营,亲率文武官员祭奠皂河安澜龙王庙,并在庙中用膳。当时乾隆由于旅途劳累和心情烦闷,不思饮食。叶家烧饼作为当地"名吃"贡上来时他也毫不在意,忽然一阵微风吹过,他觉得缕缕香味扑鼻,顿时食欲大开,食之赞不绝口。随召见叶家烧饼传人,封为御厨,并随驾去京城。自此叶家烧饼便被称“乾隆贡酥”。这位御厨便被尊为“乾隆贡酥”第一代传人。
乾隆贡酥,有四绝:香、脆、酥、透。所谓香,即面香、油香、芝麻香三者合一。特别是芝麻香,据说芝麻皮苦且涩,芝麻仁才是真香,叶家用的全是上等的芝麻仁。所谓脆,即沾唇即碎,该饼需轻拿轻放,夏天放置3-5天香脆依旧,若是用塑料袋包装,脆度可保持2-3个月以上。所谓酥,就是松软,不但皮酥,内里如一。这与层次多相关,该饼制作十分讲究,他们把面粉分作两等份,一半用油和,一半用水和,再把两种面混合在一起,反复揉搓,利用油和水不相溶的原理,揉一次就是一个层次,每制作一块象饺子皮那么厚的饼坯要经反复几十次的揉搓,达到几十个层次,难怪它酥。所谓透,就是玲珑剔透,外形美观。刚出炉的烧饼白生生、黄澄澄,一颗颗晶莹闪亮的芝麻仁镶嵌其间,如精美的艺术品,诱人食欲,却又不忍下口。
1989年春天,我国著名诗人丁芒游览皂河乾隆行宫,品尝了“乾隆贡酥”,赞不绝口,他说:"我走遍天南海北,尝遍了各地名点小吃,实话实说,叶家烧饼甲天下!"并欣然命笔:
一缕香酥出皂河,
征夫收起纵棹歌。
叶家炉畔人论巧,
八代芳华献万搓。
千百年来,叶家严尊祖训,单线独传。丁老诗中说"八代芳华",指从清代御厨起,已历经8代,而今执炉的是叶家第9代传人叶淑华女士。该女士已年过50,依然辛勤在"万搓"之中,炉前每天是排队的人群,"乾隆贡酥"供不应求。"乾隆贡酥"的第10代传人是叶淑华之子刘大勇,刘大学毕业后又去食品研究院进修过,他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传统的"乾隆贡酥"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保留了"乾隆贡酥"传统特点和风味,又推出了椒盐馅、蜜糖馅、枣泥馅、赤豆馅等新品种。现叶家正积极筹措资金,扩大规模,变手工作坊为机械化、数字化生产线。"乾隆贡酥"将在第10代大放光彩。
乾隆贡酥
文化发展
皂河镇的文化、教育、卫生随着历史之变迁逐步得到发展。清末举人卢潮荫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其学生遍及宿迁、邳州、睢宁三地,且多为一方之秀。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卢举人倡导创办了公立崇本小学,办有女生班。民国4年(公元1915年),被推选为宿迁县教育会会长,在任期间,多次举办简易师范、法政讲习班及小学教育讲习会等,着力提高民众文化素质。1921年,他在皂河创办平民识字班,编写《平民千字文》作为教科书。
新中国成立后,皂河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现有中心小学2所,村完小9所,初级中学2所,幼儿园9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教职工总数510人,在校中小学生总数9000余人。有中心卫生院3家,村级卫生室12个。中心卫生院全部公开拍卖,并实行医防分设。镇调频广播通响率达100%。
交通
编辑综述
皂河镇交通便利,250省道、宿黄线、环湖大道等主次干道穿境而过,航运河流中运河在镇区东部蜿蜒流淌;皂河镇距宿迁市区约20千米,距邳州市区约35千米。皂河镇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50千米,距高铁宿迁站25千米,距淮徐高速(G2513)宿迁西互通口17千米,水、路、空交通比较便利。
公路
250省道:双向4车道,主要途经境内尚营村、魏场村、英庄村、闫集村、闫南村、新农社区、王圩村、谢庄村以及王营村,在辖域中西部由西北—东南方向穿境而过,是连接宿迁市区、邳州市一条重要的通道。
宿黄线:双向2车道,主要途经境内街东社区、街西社区、刘庄村、新农社区、要武村、曹瓦社区、尚营村、魏场村,是皂河镇区西部以及西北部的主干道。
环湖大道:双向2车道,主要途经境内船闸社区、袁甸村、曹甸村、三湾村以及马桥村,在辖域骆马湖西岸,环湖大道路不宽,但车辆较少,辖域内全线无红绿灯。
运河堤路:双向2车道,部分路段双向单车道,主要途经境内七堡村、龙岗村,是皂河镇区东部次干道。
皂八线:大部分路段双向单车道,少部分路段双向2车道,连接皂河镇区—八井村,途经谢庄村、王营村。
皂黄路:大部分路段双向2车道,少部分路段双向单车道,连接皂河镇八井村—原黄墩镇马桥村,其中在皂河镇闫集村境内250省道交叉口处,向北路段已经提升为黄墩大道。
航运
中运河:途经皂河镇区东部,属二级航道,可通航1000吨以上船只。
皂河船闸:皂河船闸始建于1951年,老船闸于1988年废除。皂河船闸为三线船闸,其中一号船闸建成于1973年,闸室有效尺度为230m×20m×4m;二号船闸建成于1988年,闸室有效尺度为230m×23m×5m;三号闸2007年竣工通航,闸室有效尺度为260m×23m×5m。三闸均为短廊道对冲消能式输水结构,钢质人字闸门,平板直升钢质阀门,采用液压启闭机启闭,电气控制采用PIC可编程控制系统,规费征收采用计算机联网收费系统,内部实施电视监控系统,全年每天24小时昼夜运行。
公共交通
综述
截至2020年末,途经皂河镇的公交线路有3条,分别是宿迁公交91路、92路、93路,3条线路贯穿境内七堡、龙岗、街东、街西、刘庄、新农、要武、曹瓦7个行政村居,其余18个行政村居暂无公交线路经过。
线路
宿迁公交91路:起讫点珠江路公交首末站—皂河公交首末站,运行时间5:50—18:00,车辆大部分为金龙客车,内设空调,主要途经皂河镇区西部宿黄线段。
宿迁公交92路:起讫点珠江路公交首末站—黄墩终点站,运行时间5:50—18:00,车辆大部分为中通新能源汽车,内设空调,主要途经皂河镇区南部的龙王庙行宫、皂河小学,随后向北折与宿迁公交91路共线,之后在皂河公交首末站处继续向黄墩片区方向行驶。
宿迁公交93路:起讫点义乌商贸城—皂河公交首末站,运行时间6:00—18:00,车辆大部分为宇通H8系列车型,主要途经皂河镇七堡村、龙岗村的运河南岸道路,然后经街东社区龙王庙行宫处与宿迁公交92路共线,之后止于皂河公交首末站。
社会
编辑教育
清光绪33年(1907年),在卢瀚荫的倡议下,皂河创办了公立崇本小学,办有女生班。民国4年(1915年),卢瀚荫被选为宿迁县教育会会长。卢瀚荫在任期间,曾多次举办简易师范、法政讲习班及小学教育讲习会等,编印《教育会刊》。民国10年(1921年),卢瀚荫在皂河创办了平民识字班,编写《平民千字文》课本。新中国成立后,皂河镇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布局完善,境内曾有皂河高中、皂河初中、各村村小,截至1994年,境内各类学校在校生达到4000余人,后因生源不支等各种原因,皂河高中、各村村小相继被撤销。截至2016年中旬,皂河镇共有1个初级中学(湖滨新区皂河初级中学)、2个中心小学(湖滨新区皂河中心小学、湖滨新区皂河第二中心小学)以及王营教学点,在校生人数约为3500人。
文体事业
皂河镇曾有影剧院、电视录像放映点、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等,电影放映队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产物,由当时公社(即现镇政府)里的人员去到每个大队(即现每个村居)放露天电影,当时放一场电影是很不容易的,在一个大队放电影基本上能把附近十里八村的都吸引过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基本没有露天放电影的了,即使有也鲜有人前去观看。截至2020年,皂河镇境内有文化馆1所,体育场(在文化馆后面)1个。文化馆内有图书室、儿童活动室等。
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末,皂河镇境内有卫生院2家(皂河医院、滨河医院),村级卫生室17个。
小城镇建设
紧紧围绕“规划先行,精心打造”这一城镇建设指导思想,按照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四加一”工程。通圣街北段道路整修工程、新农街道水泥路面工程已经完工,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出行。皂河农贸市场改扩建工程逐步形成了镇区新的商业集中区,通圣街南延段以及客运站已基本建成投入使用,镇区供排水管网完成改造。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全镇总体规划和控详规修编工作完成并逐步进行建设,街东居民小区二期及附属工程正在建设,新农居委会农民集中居住点建成完工,运河路商业街一期工程2.5万平方米投入使用,下水道、路道、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也已全部配套到位。城镇功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镇村道路基本实现硬化、黑色化,对滨河工业区、船闸的三产服务区进行了规划和整改,加强以乾隆行宫绿化带为主体的周边环境整治和镇区的绿化管护。镇区重点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街西安置小区一期、街东二期正在施工,王圩村集中居住点已建成完工,闫南村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完成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年底主体工程可基本建成。
旅游
编辑风景
综述
皂河古镇,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也有气势恢宏的水利工程。皂河镇北部有皂河水利枢纽风景区,景区内主要有皂河抽水站、皂河闸、皂河二站等大型水工建筑物及其附属工程。在皂河镇镇区有龙王庙行宫、陈家大院等景点,其中龙王庙行宫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点,是清康熙23年(1684年),清代帝王到此巡游、了解民瘼,发现此地水患、洪涝严重,无力治理,只能将希望寄于“龙王”,在此修建了“敕建安澜龙王庙”,是宿迁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
主要景点
景点名称 |
简介 |
代表图片 |
龙王庙行宫 |
龙王庙行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AAAA级旅游景区,原名“敕建安澜龙王庙”,是清代帝王为祈求龙王“安澜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祭祀建筑。该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清康熙23年(1684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等历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前庙后宫式的北方皇家建筑群。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往返十一次驻跸于此,故又称“乾隆行宫”。 |
乾隆行宫(3张) |
陈家大院 |
陈家大院建筑群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宿迁最大的清代古民居。2004年宿迁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大院总占地约6亩,北方回廊式建筑结构,共有房屋66间,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 |
陈家大院(14张) |
财神庙 |
财神庙建于清康熙年间。该建筑为廊院式建筑格局、砖木结构、瓦屋面、正堂为明三暗五、前屋四间,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总占地约为1500平方米。财神庙原为民间祭祀财神的庙宇,周边百姓每逢吉日进庙上香、敬奉财神、祀求降福、赐财。财神庙整体建筑风格清晰,文化内涵丰富,是皂河镇区内保存较好的清代庙宇之一。1991年被原宿迁县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宿迁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财神庙(5张) |
合善堂 |
合善堂建于清光绪20年(1894年),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布局规范,房屋结构完好,前后两进院,正门朝南。后院的正堂及东西配房皆为硬山清水脊,置有跪兽和龙吻。正堂进深五架加前廊,面阔三开间,两旁设耳房,前庭院有山门及东西房,整个建筑群南向,占地面积约12亩。正堂中敬奉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后堂供奉释迦牟尼。 |
合善堂(5张) |
安澜桥 |
安澜桥2012年12月开工,于2014年11月全线通车,建造历时20个月。全长303米,引桥27.814米,桥面宽为8米。安澜桥的建成,将缩短市湖滨新区至皂河古镇的旅游半径,使得宿迁市湖滨新区“一体两翼”旅游格局真正展翅。 |
- |
代表人物
编辑卢瀚荫(1868-1932):宿迁皂河人,出身贫寒,16岁中秀才,皂河境内教育事业的引导人物。
获得荣誉
编辑
序号 |
荣誉 |
授予单位 |
授予时间 |
1 |
卫星城镇 |
宿迁市人民政府 |
2001 |
2 |
江苏省首批222个重点中心镇 |
江苏省人民政府 |
1999.07 |
3 |
宿迁市文明乡镇 |
宿迁市文明办 |
2020 |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2017—2019年度宿迁市文明乡镇候选名单---宿迁文明网.中国文明网. [2021-05-23].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vibaike.com/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