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区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永定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龙岩市辖区,位于福建西南部,东南与平和县交界,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梅县接壤。介于北纬24°23′~25°05′,东经116°25′~117°05′之间,总面积2223平方千米,全境东西最宽距离68千米,南北最长距离80千米。截至2022年底,永定区常住人口数为32.2万人。成化十四年(1478),福建巡抚、右佥都御使高明,以“去治远”“山僻人顽”“地险民悍”,必须“镇抚...

永定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龙岩市辖区,位于福建西南部,东南与平和县交界,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梅县接壤。介于北纬24°23′~25°05′,东经116°25′~117°05′之间,总面积2223平方千米,全境东西最宽距离68千米,南北最长距离80千米。截至2022年底,永定区常住人口数为32.2万人。

名称

成化十四年(1478),福建巡抚、右佥都御使高明,以“去治远”“山僻人顽”“地险民悍”,必须“镇抚化导”为由,析上杭县溪南、金丰、丰田、太平、胜运等五里十九图,并取“永远平定”之意,命名为永定县。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永定区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至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周朝时期,永定地区属七闽地。

秦汉至南北朝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永定区一带属闽中郡。三国时期,该地区属吴国的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永定治地属晋安郡新罗县,上隶扬州,元康元年(291)改隶江州(初治江西南昌,后移九江)。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属晋平郡。梁天监(502~519)属南安郡。陈武帝(557~559),永定属闽州南安郡。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九年(589),废建安、南安二郡,改为泉州,大业初年,复为闽州。永定治地,属泉州后又隶闽州。唐初至唐中期,属汀州新罗县(后改为临汀郡龙岩县)。

唐大历十二年(777年)龙岩县改隶漳州。上杭场脱离龙岩而直属汀州。永定治地属汀州上杭场。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上杭场从湖雷下堡迁至秇梓堡(今高陂镇北山村)。宋淳化五年(994年),上杭场升为上杭县,县治仍在秇梓堡。至道二年(996年),上杭县治从秇梓堡迁白砂(现上杭县境),后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正式设于郭坊村(今上杭城关)。永定治地属临汀郡上杭县。

明清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汀州路改称汀州府,属福建承宣布政司,永定治地隶于汀州府上杭县。成化十四年(1478年),福建巡抚高明同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建都指挥司、福建提刑按察司上奏朝廷批准,析上杭县溪南、金丰、丰田、太平、胜运等五里十九图,设置永定县,隶属汀州府,直至清代未改变,取名永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福建事变”时,属龙汀省。次年,“福建事变”失败,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9月26日,同盟会员永定光复会司令胡建扬率光复军进入县城,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统治。民国2年(1913),废府建制,永定属西路道。民国3年,改西路道为汀漳道,属汀漳道。民国5年废道,直隶福建省。民国22年,“福建事变”后,永定属龙汀省。民国23年,属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此后两年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丰稔市划归上杭;合溪划归永定;走马坑、凹下、下岐坑归上杭;池溪、三坝以黄潭河为界,河东归永定,河西归上杭。民国26年,属第七区。三年后,峰市特种区、上杭县洪山乡和龙岩县子炉划归永定。

永定是“红色摇篮”,“红旗不倒之乡”,是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26年夏,在湖雷建立福建省第一个中共农村支部。1928年6月29日至7月初,举行“永定暴动”,建立福建最早的一支红军队伍。1929年,永定建立县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归属闽西苏维埃政府,下辖12个区,123个乡,1323个村。1935年县苏改属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后属中共闽粤赣边省委。1938年,转入革命基点村活动。1949年9月,在湖雷石坑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废除民国时期的行政建制,辖9个区,属第八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永定县人民民主政府迁到凤城。1950年元旦,改永定县人民民主政府为永定县人民政府,所辖区数不变。同年4月,第八专区改称龙岩专区,隶龙岩专区。1951年2月,龙溪专区平和县湖山乡划归永定,增设湖山区,即第十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永定区位于福建西南部,介于北纬24°23′~25°05′,东经116°25′~117°05′之间,东连南靖县,东南与平和县交界,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梅县接壤,西北与上杭县相连,东北与新罗区毗邻。全境东西最宽距离68千米,南北最长距离80千米,总面积2226.45平方千米。

永定区

龙岩市永定区地图

气候

永定区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呈现夏季长,冬季短,雨相对集中,四季分明的特征。一月最冷(个别年份为12月或2月),平均气温为10.6℃;七月最热(个别份为6月或 8、9 月),平均气温为27.5℃,年平均无霜期305天。太阳可照时数为4421.5小时(国年44329小时),年平均实照时数为 2024.6小时,日照率为46%。永定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606.9毫米。降雨总趋势为:1-6月递增,6月达最高值,7月减少,8月又明显增多。5-6月为梅雨季节,是降雨量最多的季节,占全年的三分之一。永定区年平均蒸发量为1160毫米。年平均绝对湿度19.4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际间变化不大。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风向呈季节性变化(山区风向往往受地形的影响),凤城全年风向,以静风频率为高,占20%,西南风次之。全年平均风速1.6米/秒,以 2、3 月风速为大。大溪、湖坑、奥查等地,早春季节如遇冷风过境,常刮五六级大风,是永定的“大风区”。

地质

  • 构造

永定区的大地构造是华夏背斜的一部分,位于新华夏系巨型构造体系的第二隆起带后和岭南纬向构造带的东端,横跨省境两个二级构造单元,西南华力西的印支拗陷带和东燕山断陷带。最早可追溯至古生代早期,经历过的四次影响深远的地壳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使新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和断裂,而永定区也在这次运动中形成了新的褶皱带。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呈现间歇性缓慢上升,伴有继承性的断块差异性活动。主要表现在多级河流阶地、夹平面、岩溶构造的出现。

  • 地层

永定区的地层,从元古代的震且系地层至新生代的第四系地层,均分布有变质岩、沉积岩和火山岩。从地层分布来看,震旦系主要分布在区西北地区,呈现出浅变质的海相砂泥质碎屑沉积。古生代主要分布在高陂、坎市、抚市等地,海陆交互形成砂岩、酸岩、含煤砂页岩等。中生代含煤沉分布零星,呈盆地式产出;位于永定区东南部的侏罗系大山岩则缺失白要系。新生代分布零星,未见第三系,第四系仅见于河谷盆地,多为砂研及泥沙。

地形地貌

永定区地处博平岭山脉和玳瑁山山脉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是中低山丘陵地貌。全区内的河谷盆地和山间盆地,主要沿永定河、金丰溪、黄潭河及汀江下游两岸散布。博平岭山脉和瑁山山脉分别从东北龙岩适中及小池向本县坎市与岗入境后,向南、东南和西南方向倾斜、延伸。

土壤

永定区土壤在母岩、母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人类社会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多类型,土壤类别多且分布复杂。共有6个土类,分别为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14个亚类,主要包括红壤亚类、粗骨性红壤亚类,粗骨性黄壤亚类、渗育型水稻土亚类等。永定区主要以红壤为主,其中的红壤亚类也是该地区最大的土壤亚类。酸性岩红壤的分布面积最大,集中在岩浆岩地区,其次是泥质岩红境和沙质岩红壤。

水文水利

  • 水文

永定区境内河流均属山区性暴涨暴落河流,受地形、气候的影响极大,其特征是水量丰富、河道坡降大、流速快、汇流时间短。境内溪流众多,呈树枝状分布,流域面积在1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41条,分属汀江水系、梅江水系、九龙江水系,河流总长度646.4千米,河网密度0.3千米/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19.7亿立方米(不含入境径流)。全区河流的绝大部分属汀江水系,含汀江干流、永定河、金丰溪、黄潭河,流域面积2153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96.7%。

  • 水利

永定区永定河的罗潭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达792平方公里。截止2023年5月,永定区住建局、水利局大力推动6个水利项目建设,解决基层群众饮水难题,含金砂镇4个,古竹乡1个,西溪乡1个。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据1983年农业区划调查统计,永定区山地面积259.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7.85%;耕地面积为33.3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13%;水面面积2.3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72%;其他非农业土地面积37.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3%。2020年末,永定区共有林地面积 248.5 万亩,其中森林面积 251.1 万亩森林覆盖率 75.2%。截至2023年,永定区总面积为2223平方千米。全区共有1个省级重要湿地,即棉花滩水库,2010年湿地面积为0.36万公顷。

矿产资源

永定区目前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无烟煤、铁、钻、钥、铅、锰、锌、、锡、硫铁、稀土元素、耐火粘土等36种,煤炭储量约5.2亿吨,石灰石储量约7.3亿吨,“永定红”石材储量约100亿立方米,是福建省主要产煤区、水泥生产基地和石材主产区。2015年底全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69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6处,小型矿床61处,无烟煤、水泥灰岩、饰面花岗岩、铅锌、耐火粘土、玻璃用大理岩和地热等7种矿产探明资源储量全区占比大于25%,成为本区主要优势矿种。

水资源

2016-2020年,永定区水资源总量呈波动趋势,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年际变化趋势与水资源总量基本一致。2020年永定区水资源总量为11.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1.2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4.16亿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 植物多样性

永定区原生植被为亚热带绿阔叶林。据1983年植被调查统计,永定区有植被型7个,群系纲11个,群系112个,群丛272个。植被种类有166个科,609个属,1096种,其中乔木树种有269种,灌木树种364种,本植物333种,藤本植物130种。境内的桫椤、香樟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为世界珍稀树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 动物多样性

永定区水生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根据《永定区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区划》,共有鱼类11科33种,主要包括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等。境内自然水域中还分布有花鳗、斑点鳠、大刺鳅、鳗鱼、鳜、龟、鳖、鲶、泥鳅、黄颡鱼等,其中鼋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动物,花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动物,大刺鳅为省级重点保护水生动物。爬行类生物有穿山甲、琼蛇、眼镜蛇、青竹蛇、墨蛇、草花蛇、荷干蛇、金环蛇、银环蛇、南蛇、壁虎、蜥蝎等,其中穿山甲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自然灾害

永定区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灾、旱灾、风灾、冰雹、寒害、雷电、地震等。永定区地处山区,山高坡陡,河道狭窄且坡降大常因局部地区暴雨造成溪河洪水泛滥。水灾一般发生在5-6月的梅雨季节和7-9月台风阵雨季节。早灾的主要特征是久晴不雨,溪河、泉水枯竭,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永定区大风以西南风为多,风灾的特点是:伴随大雨而来或先刮大风随后倾盆大,或伴有冰雹、往往造成农作物倒伏、脱粒,折断树枝,损坏房屋。而冰雹灾害,主要体现在形状大小如黄豆、鸡蛋,最大的重30余斤。冰雹的多发地区有:虎岗、高破、坎市、湖坑、大溪、古竹、岐岭、峰市、洪山雹等。永定区每年雷雨天气多,年平均雷暴日数81天,最多年达98天,雷击多发地区有:下洋、岐岭、湖坑、大溪、湖山、高陂、虎岗、坎市、湖雷等。2020年,永定区共发生森林火灾4起,受害面积 826.5 亩,森林火灾发生率为 2.4 次/十万公项森林火灾受害率为 0.31%。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永定区辖1个街道、17个镇、6个乡。即虎岗镇、高陂镇、坎市镇、培丰镇、龙潭镇、抚市镇、堂堡镇、湖雷镇、城郊镇、仙师镇、峰市镇、湖坑镇、岐岭镇、下洋镇、金砂镇、洪山镇、高头镇、古竹乡、大溪乡、陈东乡、湖山乡、合溪乡、西溪乡。区政府驻地凤城街道。

政治

现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龙岩市永定区委员会

书记

李强

龙岩市永定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郑煌泰

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区长

李宏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龙岩市永定区委员会

主席

陈昌

表格最后更新时间为:2023年7月7日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2020年11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永定区常住人口325880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63947人,占50.3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61933人,占49.69%。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占51.7%;女性占48.3%。0—14岁人口占22.57%;15—59岁人口占56.23%;60岁及以上人口占21.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74%。

民族

永定区人口的主要民族为汉族,拥有畲族、土家族、苗族、壮族等18个少数民族,主要为外地迁入。畲族主要分布于洪山乡、培丰镇、凤城镇、龙潭镇、坎市镇、峰市镇,土家族要分布于峰市镇、龙潭镇仙师乡、城郊乡、凤城镇、洪山乡,苗族主要分布于龙潭镇、抚市镇、坎市镇。

方言

永定区全区通行客家话,培丰镇孔夫、长流、岭东等村万余人兼讲“金子学”方言。永定客家话的声韵系统相对简化,声母17个,韵母只有40个。声母的主要特点是n、l不分。韵母四呼不齐,没有撮口音,有些韵母只和少数声母相拼。与普通话相比,永定客家话的单音节词较多,反映了汉语从单音向双音化发展的方向,如“靓一漂亮、惜一疼爱、识一懂得”等。

经济

综述

 近年来,永定区牢牢把握“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文旅兴区、生态立区、农业稳区”战略,发展文旅优势产业,加快能源、建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光电信息、白酒酿造、生物制药、现代农业、健康养生五大新兴产业,向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打造生态型现代化旅游宜居城市。

2022年,永定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38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31.20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166.94亿元,增长3.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为11.4%,第二产业为39.0%,第三产业为49.6%。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5284元,比上年增长5.5%。

永定区

生产总值比重示意图

第一产业

永定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永定菜干、永定牛肉丸、万应茶等特色产品的发展,提高农业“五统一”的品牌化效应,提高农业的供给质量。在不断推动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组团发展的同时,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2021年,全区完成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23.93万亩,同比增长0.1%,总产10.14万吨,同比增长1.5%,粮食面积、产量连续两年实现“双增长”。同时,抛荒耕地(山垅田)复耕种粮,扩大粮播面积。截至2022年,全区有17个乡镇计划复垦抛荒撂荒耕地、“非粮化”耕地3750亩左右。截止2022年,永定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67.97亿元,比上年增长3.6%。粮食种植面积24.02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0.15万吨,增长0.04%。

第二产业

2012年以来,永定区积极转型升级为闽粤赣边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永定工业园区的光电信息产业园孵化器项目,培育建设海西百亿级光电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纤光缆、互联网、大数据云、智能终端等产业。规划建设白酒灌装,推进金丰酿酒扩、土楼酿酒、三堡高粱等企业技改升级,促进白酒酿造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进煤炭兼并重组和技改提升工程,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加快华润(永定)湖坑风电、棉花滩水面光伏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永定石灰石、煤矸石等资源优势,把永定打造成海西新型建材产业基地。深度推进永定红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步伐,打造省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和闽粤赣边区域性石材交易中心。从2012年至2021年,永定地区生产总值从159.4亿元增加到312.1亿元,年均增长7.8%;截止2022年,永定区全部工业增加值6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永定区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24个行业大类中有16个行业大类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66.7%。其中:电力生产行业比增147.0%;通用设备制造业比增69.7%;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比增26.8%;医药制造业比增23.4%;专用设备制造业比增3.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增38.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4.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 

 第三产业

永定区着力培育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演艺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客家博览园、珠宝文化产业园、土楼梦幻剧场等重要项目,发扬客家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福建特色土楼文化。将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划分为“一核两翼·东楼西湖”,依托土楼、龙湖景区,发展全域旅游,策划以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体育赛事、温泉度假、红色经典、生态休闲为内核的多元化产品。截止2022年末,永定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6.94亿元,增长3.7%。规模以上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02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74亿元,同比增长12.5%。分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2.16亿元,同比增长1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0.47亿元,同比增长11.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永定区共中专1所,班级52班,招生955人,在校2007人,教师91人。普通初中22所,在校12591人,教师1531人;普通高中8所,在校6649人,教师684人;小学6所,在校32990人,教师2286人;幼儿园99所,在园幼儿13137人,教师158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251人毕业,教师28人。小学学龄儿童净人学100%,初高中升学率分别为100%、52%。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末,永定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04人,比上年同期下降2.1%,其中高级1491人,中级3281人,初级1862人。全年专利授权数 722 件,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 83 件,比上年增长 10.7%。同时,拥有国家基本地面气象观测站 1个。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永定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年末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28.9万册(其中有20万册电子图书)。拥有区级电视台、区级广播电台、区级电视发射台、省属603台各1个,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永定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体育场馆6个。2021年我区运动员参加区级以上各级体育比赛共获得66金48银64铜,其中省级比赛获得20金17银15铜。全区举办区级以上运动会1场,参赛人数0.12万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教练9人,学生162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永定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个,其中区直医疗卫生机构7个,民营医院5个,国有企业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24个。医疗机构床位数1907张,其中区直医疗机构床位数590张,民营医院床位数349张,国有企业医院床位数98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870张。全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70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59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永定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50444人,比上年增加9974人;机关事业单位期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725人。参加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21557人,年度筹资总额21092万元。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54340人,筹资总额30473万元,补偿总金额30200万元。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工伤人数29958人,工伤保险保费收人1337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2447万元;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伤保险保费收人122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126万元;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为19377人,失业保险覆盖率89.9%。

2021年全区民政事业经费投入13653万元,其中福利救济11400万元。全区定期抚恤烈属数(直系)19户,革命伤残人员111人,失散红军1人,现役军人272人,定补复员军人67人。年末有光荣院、福利院、福利企业、烈士陵园管理所各1个。全区城镇纳人最低生活保障保障金额为74.7万元,农村为4337.2万元。

人居环境

2022年,永定区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1.70,空气质量1级、优,PM10均值为20μg/m3、PM2.5均值为11μg/m3,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平均94μg/m3。2023年截止至5月,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3%,有效天数为151天,其中一级达标天数为129天、二级达标天数21天,轻度污染天数1天,主要污染物为臭氧。

交通

公路

永定区的交通枢纽主要以公路为主。1988~2000年,永定区实施“先行工程”项目,先后完成福三线、抚线等主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福三线永定路段、抚石公路和永湖公路为主干线的公路网络。截至2022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2600.39千米,其中国道133.60千米,省道16.22千米,区道359.17千米,乡道725.22千米,村道1366.19千米。高速公路里程203.46千米,铁路营业长度61千米。全年公路客货运周转总量297426.92万吨,比增18.5%。载货汽车(营运)6546辆,比增6.7%;载货挂车(营运)2255辆,比增14.3%。

铁路

梅坎铁路起于广东省梅县,止于永定县坎市镇,上连龙坎铁路,下接广梅汕铁路,是沟通福建、广东条捷径,由国家铁道部、广东省和福建省合资建的一设,该线全长146.61公里。其中福建段47.54公里,投资9.276亿元。近年来,永定区不断加强梅坎铁路,发展铁路运输,争取汀江复航,着力构筑“公、铁、水”交通运输的格局。2000年10月,梅坎铁路全线竣工。

公共交通

截至2000年末,永定区拥有客车136辆,开辟客运线路43条。截至2022年末,永定区机动车保有量15.70万辆(含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24万辆,载货汽车1.51万辆,载货挂车1850辆。永定全区开通7条公交线,31辆公交车。

人文

民俗节日

打新婚

打新婚起源于清代,流行于坎市镇。农历正月十一下午,坎市卢姓族人在林婆太坟前举行“新婚祭”活动,俗称“打新婚”,附近村庄群众均赶来看热闹。仪式在呐、管弦齐奏声中开始,焚香、跪拜礼仪完毕,“酒醉公”身穿长袍,头戴礼帽,擎起上书“早生贵子”四个字的红纸、棉花裹的面槌,在两名壮汉掉扶下,对着每位新郎信,从左肩到右肩上下有节奏地滚“打”,口吟“左《早)生贵子”“右《又)生贵子”。整个仪式大约持续两个小时方告结束。

永定区

永定区坎市“打新婚”

作大福

作大福是永定金丰一带的民俗活动。湖坑李姓三年一次的作大福尤为隆重,在该年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举行。十一日,各村村民抬着“公王”(土地神)的牌位,相继汇集到湖坑集市西南的马额宫。各村“公王”依次起轿上路,随同鞭炮、锣鼓声及扛大旗、装古事队伍,浩浩荡荡前往设在距湖坑2公里外的西片村中心坝的“大福场”,各村“公王”进了神台便开始上供。这项民间迎神赛会活动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清朝乾隆54年起,由原来的一年一闹,改为三年一闹。如今,作大福除了祈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外,还加强乡亲情谊、鼓励勤劳致富、唤起海外游子回乡寻根的愿望。

永定区

永定湖坑镇举办“作大福”

四月八

陈东乡“四月八”有着几百年的传统。从农历四月初七到初九,历时三天,亲友云集,比过春节更热闹。“四月八”的主要活动是迎神游村。在三天活动中,初七为迎神出庙,第一站在“城里”供坛,然后到高东、高峰、上村各点,最后到防头甲过夜。初八往蕉坑、榕蛟、蛟塘,在共星过夜。沿途各村设坛祭祀。两天为斋戒期,供的是素果、糕子叛。三天里,迎神队伍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香烟缭绕,彩车汇聚,观众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气氛异常热烈。直至送神驾回庙,活动才告结束。

文物古迹

截至2020年末,永定区拥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61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7处。

  • 革命老区

福建永定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是中国土地革命摇篮、中央红色交通线的中心枢纽、红色农信诞生地、人民军队铁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最早成形地,有着“红旗不倒之乡”的美誉。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福建省永定县领导的一次农民暴动,即“永定暴动”,是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群众性武装暴动。拉开了福建总暴动的序幕,奠定了福建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开创了福建土地革命的新纪元。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攻占永定县城,建立永定县革命委员会,促进推动永定苏区党建、土改、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

  • 永定土楼

永定土楼,是中国古代生土建筑艺术的文化瑰宝,被称之为开放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其中,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等“三群两楼”于2008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永定土楼衍香楼,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单体楼代表、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永定区

永定初溪土楼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9月,永定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省级8项、市(区)级92项,各级非遗传承人55名。

  • 走古事

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走古事”是一个涵盖全镇的民众自动参与、并世代延续庆元宵的传统民俗。抚市“走古事”,通俗地讲就是闹元宵的化装游行,多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人物或情节为装扮,车载或抬着游乐。常见故事有魁星点斗、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六国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

“走古事”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赐“烟魁”封号给社前村烟商经营的苏州赖氏烟行,并将条丝烟作为贡品,在烟商的推动下利用元宵节形成大型庆贺活动。抚市走古事,首先出现在社前村,伴随条丝烟经济的兴盛,生活的富裕,附近村落也出现不同形式的庆贺活动,主要有社前“走古事”、苏氏“走古事”、黄姓“走古事”等。

永定区

永定抚市镇的迎花灯“走古事”

  • 陈东採善堂万应茶饼非遗馆

万应茶饼为陈东卢姓採善堂房十九世祖卢福山(又名万福,字曾雄)于清朝嘉庆年间创制,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卢福山出身贫苦,12岁只身往漳州学医,寓居漳州60年,以医术名世。他根据中药学原理和多年临床经验,选用40余种中药材制成万应茶饼,并在漳州设药坊生产。时有一云游老僧患病,服后即愈,遂赠联“採集名山药,善疗天下人”,从此药铺改名为“採善堂”。福山逝世后,其子卢宏汉继承祖业,将药坊迁回永定。道光元年(1821),翰林巫宜福归省,宏汉赠以万应茶饼,其制作工艺也在卢福山的子孙后世的守护下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初始,万应茶饼依旧生意红火,福泽一乡,但在1955年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万应茶归由政府经营。1983年,万应茶饼第六代传承人卢学渊重拾秘方,传诸后人。2016年,陈东卢姓採善堂房二十五代传人卢伍龙重新启用祖传秘方和原始制作工艺,“福山私房茶”应运而生。

饮食

永定客家人源于中原,长期的山区生活孕育出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风干类、腌渍类的食物最为常见。

  • 永定菜干

永定菜干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名菜。永定菜干有两种:甜菜干和酸菜干。甜菜干颜色乌黑油亮,味道香甜鲜美;酸菜干颜色黄褐,味道酸中带甜。永定菜干配肉炒、炖、蒸、煮皆味美可口。

  • 牛肉丸

永定地处闽西山地,久居于此的客家人习惯饲养黄牛和水牛,牛肉也成了客家人日常食用的肉类之一。永定的下洋牛肉丸,相传由广东兴宁人传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以柔韧、松爽、味香的独特风味闻名。

  • 客家咸鸡

“重盐”是永定客家菜的重要标签,山区生活不仅催生了客家人重口的饮食习惯,也催生出了以盐为媒介的烹饪方法。咸鸡是传统的客家菜,也叫“外婆鸡”,主要做法是将鸡放置盐堆里腌制后进行烹饪,食用时配上蘸料客家黄酒。

特产

永定区土特产品有:下洋“石花”、酿豆腐、永定芋子包、永定牛肉丸、永定客家糍粑、下洋泡鸭爪、永定豆豉、永定三堡高粱酒、永定红柿等。客家美食酿豆腐,有“客家第一菜”之称。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后,宁化石壁的某客家女子,尝试把做饺子的馅料填入豆腐块中代替饺子,便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客家美食“酿豆腐”,同为前清乾隆御膳中的“如意箱子豆腐”。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0年末,永定区A级旅游景区(点)13家,其中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11家。同时,永定还拥有国家水利风景区龙湖和国家森林公园王寿山,以及中央红色交通线景区。

序号

景区名称

等级

1

福建土楼·永定景区(洪坑景区、高北景区)

5A

2

永定天子温泉旅游度假区

4A

3

永定下洋中川古村落景区

3A

4

金砂红色旧址群景区

3A

5

永定下洋坤雅衣业生态观光园景区

3A

6

永定燕子岩旅游风景区

3A

7

永定客家古镇文化旅游

3A

8

永定西陵天后官景区

3A

9

福建土楼自然博物馆

3A

10

永定泽东楼景区

3A

11

永定南华山旅游风景区

3A

12

福建土楼·南江景区

3A

13

永定客家博览园景区

3A

-

参考来源:

主要景点

  • 金砂红色旧址

“金砂红色旧址群景区”主要包括“永定暴-动”旧址、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成立和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金谷寺、永定暴动兵工厂旧址——邹公庙、张鼎丞故居、中共永定县委成立旧址和永定暴——动陈列馆、张鼎丞纪念馆等景点,是集教育、科研、收藏、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景区。 

永定区

金砂红色旧址群景区

  • 永定天子温泉旅游度假区

永定天子温泉生态旅游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内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1600亩,其中温泉度假区600亩,森林公园1000亩。是以温泉地热、自然山水为主景的生态旅游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0%,种植大面积热带,亚热带植被,形成风情浓郁的东南亚园林景观,负氧离子含量为20000个每立方厘米,是一个天然大氧吧。

永定区

永定天子温泉旅游度假区

著名人物

人名

简述

熊永清

1926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领部队在金丰一带开展反“清乡”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永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永定农民暴动,为攻城先锋队队员。后任闽西红军营军事交通员,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军事部长兼县赤卫大队大队长,中共稔田区委代理书记兼区苏维埃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副司令员

张元寿

1943年2月,张元寿兼任淮南津浦路东军分区参谋长、路西军分区参谋长,参加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元寿任苏中军区、华中军区副参谋长。张元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优秀后勤专家

荣誉

2002年,“永定客家土楼之旅”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旅游品牌和十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2007年,永定客家土楼之旅入围福建“全省最佳旅游目的地”称号。

2008年,永定客家土楼被评为“福建省十大名片”之一。

2010年,永定土楼荣获“最古老、最多、最大、最高”等四项迪尼斯世界纪录。

2011年,永定区被评为省优秀旅游区,福建土楼永定景区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福建土楼龙湖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永定客家土楼被评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

2012年,福建土楼永定景区荣获中国旅游总评榜“年度最受欢迎景区”。

2013年,永定区获得“中国旅游百强县”称号,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县名景等荣誉。

2014年,永定区荣获“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区,永定土楼获“最佳旅游目的地”称号。

参考资料

展开[1]永定概况.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05].

[2]标 题: 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定区“十四五”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05].

[3] 张定雄总编,永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永定县志[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04: 70-108.

[4]永定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23-07-15].

[5]行政区划.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05].

[6]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 [2023-06-19].

[7]永定统计年鉴2022年.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19].

[8]严志铭等总编;永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永定县志 1988-2000[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10: 1-10.

[9]龙岩各县(市、区)人均GDP、常住人口数据踏春而来!.龙岩统计微信公众平台. [2023-07-07].

[10]客家土楼的传承之美.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7-15].

[11]来!一起认识广州这位新朋友!.广州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 [2023-07-15].

[12]【千年古邑】永定区的来龙去脉.永定文体旅游局微信公众平台. [2023-06-28].

[13]看永定:只争朝夕加压奋进 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永定新闻网微信公众平台. [2023-06-28].

[14]建置沿革.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05].

[15]福建省龙岩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龙岩地区年鉴 1988-1992.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 80-100.

[16]【闽西日报】永定着力解决基层群众饮水难题.永定新闻网. [2023-06-28].

[17]龙岩市永定区矿产资源总体划(2016-2020年).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19].

[18]龙潭镇规划建设华润矿区水土流失治理及旅游观光项目.永定新闻网. [2023-07-20].

[19]高陂镇曲峰村发现多个天然南方红豆杉群落.永定新闻网. [2023-07-20].

[20]永定一村民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穿山甲,然后.......龙岩林业微信公众平台. [2023-07-20].

[21]标 题: 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龙岩市永定区流域水质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7-07].

[22]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推动商会持续发展 ----我会第五届拟任领导班子成员拜访永定区四套班子领导.厦门市永定商会微信公众平台. [2023-07-07].

[23]领导介绍.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9].

[24] 李小华著. 闽西永定客家方言虚词研究[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06: 3-10.

[25]产业规划.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9].

[26]2022年永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19].

[27]非凡十年·永定丨永定: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谱写新篇章.永定区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平台. [2023-06-29].

[28]非凡十年·永定丨永定:提升产业质效 打造发展新高地.永定工业园区微信公众平台. [2023-06-19].

[29]2022年永定经济运行情况.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19].

[30]2022年12月份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31]2023年5月份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32]福建客家民俗盛宴“作大福”举行 场面壮观.中国新闻网. [2023-06-29].

[33]用铁的纪律守护好文化遗产.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34]红色圣地 革命摇篮 ——永定人民革命史简介.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35]永定暴动.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36]永定暴动历史意义.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37]龙岩市永定区交通运输局 龙岩市永定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关于印发《龙岩市永定区交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38]《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刊发永定区委书记李强署名文章:“六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39]人文历史.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19].

[40]福建永定陈东採善堂万应茶饼非遗馆揭牌开馆.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19].

[41]永定美食图鉴 | 一口,把客家风味装进胃里.永定文体旅游局微信公众平台. [2023-07-20].

[42]永定菜干.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7-20].

[43]下洋牛肉丸.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7-20].

[44]客家咸鸡.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7-20].

[45]永定美食.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46]舌尖上的客家美食之酿豆腐.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47]设施名录-龙岩市文旅局.A级景区名录. [2023-06-21].

[48]旅游景点-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49]【致敬医护工作者】天子温泉向全省医护人员献礼!.天子温泉生态旅游区微信公众平台. [2023-06-21].

[50]熊永清.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51]刘永生.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52]张元寿.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1].

[53]标 题: 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土楼客家文化旅游知名品牌示范区筹建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23-06-29].

[54]乐游福建·就地过年|云游七景区之福建土楼·永定景区.文旅龙岩微信公众平台. [2023-06-29].

[55]中国旅游百强县永定又得“金招牌”.台海网. [2023-06-29].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vibaike.com/1464/

Like (51)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沿革
  3. 先秦时期
  4. 秦汉至南北朝
  5. 隋唐至宋元
  6. 明清时期
  7. 中华民国时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
  9. 自然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气候
  12. 地质
  13. 地形地貌
  14. 土壤
  15. 水文水利
  16. 自然资源
  17. 土地资源
  18. 矿产资源
  19. 水资源
  20. 生物多样性
  21. 自然灾害
  22. 行政区划
  23. 政治
  24. 人口
  25. 人口数量
  26. 民族
  27. 方言
  28. 经济
  29. 综述
  30. 第一产业
  31. 第二产业
  32.  第三产业
  33. 社会事业
  34. 教育事业
  35. 科技事业
  36. 文化事业
  37. 体育事业
  38. 医疗卫生
  39. 社会保障
  40. 人居环境
  41. 交通
  42. 公路
  43. 铁路
  44. 公共交通
  45. 人文
  46. 民俗节日
  47. 打新婚
  48. 作大福
  49. 四月八
  50. 文物古迹
  51. 非物质文化遗产
  52. 饮食
  53. 特产
  54. 风景名胜
  55. 综述
  56. 主要景点
  57. 著名人物
  58. 荣誉
  59.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