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区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赣榆区,隶属于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端,东濒东海海州湾海域,南邻连云港市区和东海县,西、北与山东省临沭县、莒南县、日照市接壤。总面积1427.27平方千米,108万亩浅海域面积和62.5千米海岸线。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赣榆区常住人口为100.38万人。秦朝以前取“赣揄”二字作为县名,原义是东夷氏族观天测象的中心。最早赣榆区治位置在云台山,存有远古赣榆先民留下的东方岩画和古星象...

赣榆区,隶属于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端,东濒东海海州湾海域,南邻连云港市区和东海县,西、北与山东省临沭县、莒南县、日照市接壤。总面积1427.27平方千米,108万亩浅海域面积和62.5千米海岸线。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赣榆区常住人口为100.38万人。

名称

秦朝以前取“赣揄”二字作为县名,原义是东夷氏族观天测象的中心。最早赣榆区治位置在云台山,存有远古赣榆先民留下的东方岩画和古星象图。赣榆古代先民以“章”为氏族族徽,“揄”字,是少昊氏族用于记录观天测日时创造的象形字。古文字“揄”字,左为手,右上是人,人下三横,下为月字,右边为刀。月字是测量太阳运行的量天尺,三横表示刻度。表达的完整意思是:人手里拿着刀具,在契刻着观天的记录。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赣榆区旧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夏商属东夷。据《书·禹贡》赣榆属徐州,西周改属青州。春秋时期为莒领地。战国时期为楚国管辖。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归越,安王二十三年(前379)越都迁吴后,为齐、楚2国争夺。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

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后汉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归东海国。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废赣榆县升利城为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利城郡废为县,地属魏,县地为祝其、利城二县。

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移治艾不城。公元470年,南朝刘宋于赣榆县侨置青冀二州。公元530年,萧梁武帝置怀仁县,隶南北二青州。公元549年,东魏分置郡区,置义塘郡治黄郭戍,领义塘、归义、怀仁三县;置东海郡,治赣榆(郁洲),领赣榆、安流、广饶、下密四区;置武陵郡治洛要(今沙河镇城子村),领洛要、上鲜二区。

隋唐至宋元

隋朝开皇初年,县改名为怀仁,隶属海州。唐、五代至宋,县名均为怀仁,仍属海州。

宋代怀仁属淮南东路海州,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入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改怀仁为赣榆。元代,县名仍为赣榆,属江北淮东道淮安路海宁。

明清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宁州复名海州,领赣榆县,属直隶淮安府。清初赣榆县隶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升海州为直隶州,赣榆隶之。

赣榆区

光绪年间赣榆县城图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废直隶州,实行省辖县,赣榆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东海专署,即江苏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后改为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山东省滨海专署。次年1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体。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汪伪政权割赣榆、莒南、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9月,日本投降,伪区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自此作为县治;芦山县撤消,属县归还原建制。11月26日,中共将赣榆县改名庭县,但并不为当时官方承认。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年2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次年6月14日流亡东海区新浦(今连云港市新浦区),11月7日解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0月,滨海专署改称临沂专署,竹庭县复名赣榆,仍隶之。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于徐州专区。1983年3月,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划归连云港市。2014年5月,赣榆县撤县设区,为连云港市赣榆区。

地理

位置境域

赣榆区,位于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东北端,地处苏鲁交界的黄海之滨、海州湾畔,是江苏的“北大门”。位于东经118°45'39"~119°18'00",北纬34°40'39"~35°07'39",东濒东海海州湾海域,南邻连云港市区和东海县,西、北与山东省临沭县、莒南县、日照市接壤。总面积1427.27平方千米。拥有62.5公里黄金海岸线,12.66万亩潮间带滩涂,95.34万亩浅海海域,以及7000多平方公里近海渔场。

赣榆区

赣榆政区图

气候

赣榆区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属海洋性气候,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风;冬季带有大陆性气候特征,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9℃,常年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6.5℃,年极端最高温度39.5℃(2002年7月25日);常年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0℃,年极端最低温度-13.8℃(1990年2月1日)。历年平均降量为937.2mm,最大年降水量1482.7mm(1974年),最小年降水量537.1mm(1980年)。历年月平均降水量以7月最多,10月最少。蒸发量历年平均1550.1毫米,最大为1791.7毫米(1966年),最小为1338.5毫米(1980年)。历年各月蒸发量以6月份最大,平均207.2毫米;1月份最小,平均48.2毫米。年最多风向为东风,平均风速2.3m/s,极大风速18.6m/s。年日照时数2588.1小时,年平均地面温度14.9℃,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1.6℃(1958年7月21日),极端最低地面温度-21.0℃(1969年2月5日)。

地质

地层

赣榆区处于中国Ⅰ级大地构造单元秦岭褶皱系武当—大别隆起的东延部分苏胶隆起带上。主要地层包括:上太古界东海群、上元古界石桥组、中生界白垩系、岩浆岩、新生界第四系。基底主要为晚太古代变质岩和侵入岩浆岩,出露250平方千米,其余部分被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覆盖。

上太古界东海群,分布于夹谷山一大吴山一卢山与摩天岭—塔山一雹神庙岭等低山丘陵、残丘中。为中深区域变质岩,厚度大于12675米,同位素年龄24.38~26.18亿年。主要岩性为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花岗片麻岩等。上元古界石桥组,在石桥镇东南部有零星出露,厚300余米。主要岩性为变质含砾砂岩、变质二云长石石英砂岩、含钾二长千枚岩、变质白云长石砂岩等。

中生界白垩系,分为上统王氏组和下统青山组。王氏组,在沙河、官河、罗阳等乡镇钻孔中有揭露,区域上厚大于580米,为一套紫红色陆相沉积砂砾岩,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砾岩、砂岩、砂质页岩等。青山组,零星出露在班庄乡新集村、欢墩镇石沟埃村,主要岩性为紫灰色安山岩、安山角砾熔岩、凝灰岩、灰白一灰绿色绿泥石化安山岩等。

岩浆岩,地表出露约80平方千米,可分为晚太古代和中生代燕山晚期两个侵入期。晚太古代侵入岩,原岩为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基性一超基性岩,主要岩性为花岗片麻岩、榴辉岩、蛇纹岩等。燕山晚期侵入岩,为中酸性侵入岩,侵入东海群变质岩中。主要分布在抗日山一黑林镇—九泉山一卢山一线。岩性为石英闪长岩、内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斑岩等。

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广泛发育,东南部较厚,主要为海积相;西部山区较薄,以冲坡积为主,次为冲积相。上更新统冲积、洪冲积相,厚1~25米,为棕黄色砂粘土,含钙质结核,底层为砂层、砾石层。中更新统残坡积、坡洪积相,厚0.5~3米,为棕黄色砂粘土,含铁锰结核和碎石层。全新统冲积相,厚1~34米,为灰色砂粘土、褐黄色含砾中粗砂、红褐色砂粘土,局部互层、夹砂层,产螺化石。全新统海积相,最厚达45.95米,为灰黑色砂粘土和淤泥质砂粘土,局部夹薄层粉砂,产海螺化石。

地质构造

赣榆区的地质构造,是郯—庐大断裂的分支构造线、低次序构造线组成的联合构造形式。现已探明断裂构造线8条、褶皱构造线2条,未探明断裂构造线2条。已探明断裂构造线包括:黑林一柘汪断裂、新集一温旦头断裂、陈洪爽一西陡岭断裂、车辐山一塔山断裂、城头一大河东断裂、郭塌桥—仲官河断裂、杜沟一堰水房断裂、中村一小站断裂。褶皱构造线包括:羽山一大吴山斜背、罗阳一曾庄向斜。未探明断裂构造线为:大岭一海头断裂、岚山一云台断裂。

地形地貌

赣榆区处沂蒙山脉东南麓,东濒海州湾,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平原、沿海各占1/3,自西向东梯次布局。西部山区和部份丘陵区面积285平方千米,中部丘陵区247平方千米,平原坡地629平方千米,沿海区面积15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62.5千米。地貌可分为四种类型。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一般高程75米以上,少部分在35米以上,最高海拔为364.69米的大吴山。有山35座、岭61座,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10个乡镇内,覆盖物为酸性至中性风化岩、砂土和黄粘土,土层厚度0.5~1.5米左右。构造剥蚀陇岗洼地,一般高程10~35米,覆盖物为酸性至微碱性砂土、黄粘土和黑粘土,土层厚度约1~1.5米。山前河湖堆积平原,地面高程3~10米,覆盖物为中性、轻碱性砂土、黄粘土、黑粘土,厚度约20米以上。近代海积平原,高程0.5~3米,覆盖物为碱性砂土、砂壤土、砂粘土和灰黑色粘土,厚度可达30米以上。海岸线南起临洪口北至荻水口,总走向北高南低,地貌特征以兴庄河口为界,分为南北两种类型,北部为砂质海岸,南部为粉砂淤泥质海岸。荻水口至朱蓬口间为冲刷退蚀型海岸;兴庄口至临洪口间为沉积外延性海岸;朱蓬口至兴庄口之间则是两种类型海岸的交变段。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赣榆区境内河流众多,多源自西、北部山区,东流入海州湾。境内有大小河流18条,其中跨境排洪河4条、运河1条、排涝河13条。

绣针河,又名袖珍河、获水河、汾水河,为赣榆区与日照市界河。源出莒南县五莲山东麓,在马站乡西棘荡村入境,至获水口入海,全长46千米,河道高差383米,流域面积380平方千米,已发生最大洪峰流量约2000立方米/秒。境内河长9千米,流域面积4平方千米,最大河宽约300米,行洪能力800立方米/秒。

范河(白马河),原为朱稽河之第5沟。1949~1952年,将朱稽河支流芦家河、瓦窑沟河、五里桥河、第4沟并人第5沟旧套,筑堤束水,漫滩行洪,以为干河,命名为白马河。下游又纳牛腿河,入于临洪口。1957年改为地下河,专用作农田排涝,更名为范河。范河主流源自门河乡堰水房村,全长30千米,干河长19.75千米,流域面积280平方千米,挡潮闸最大行洪能力201立方米/秒。

韩口河,又名潮口河。源出龟山东麓,至潮河口入海,长13千米,流域面积42.76平方千米,海口建有挡潮闸,最大排涝流量94.49立方米/秒。1978年开挖钱疃一大温庄平底大沟与之正交;1979年又沿204国道挖大沟与木套河相通;1993年东线调水工程竣工,与通榆河接通。

湖泊

赣榆区有塔山湖、莒城湖等湖泊。塔山湖位于赣榆区塔山镇,塔山、吴山与子贡山三山怀抱,也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莒城湖位于小塔山水库泄洪道青口河与石梁河水库灌溉渠道北干渠交界处,为青口河中部采砂而形成的河中湖,平均水深约为10m,面积约0.88km,水源主要来自二级截洪沟汇水、青口河、上游小塔山水库泄洪和地下水补给。主要用于湖内渔业用水及周边少量农业用水。

赣榆区

塔山湖

赣榆区海岸处海州湾底部,南部为连云港市云台、连云两区,北部为日照市,海中有秦山东连岛、西连岛、车牛山、达山、平山6个基岩岛屿,海底地形西、南部高,东、北部低。潮间带以下浅滩呈南西至北东向倾斜,平均坡降0.37%,最大水深10米,沉积物以粉砂质淤泥为主,近岸处厚约5米,随水深的增大而逐渐变薄。水深10~27米间为冲蚀平原,呈东偏北方向倾斜,平均坡降0.15%,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富含水生动物壳体碎屑,厚1~2米。冲蚀平原上密布流蚀洼地,深1~4米,宽0.4~1千米,长1~15千米,轴线与地形、潮流方向一致。水深19~22米间,有1条与地势走向垂直的砂堆链,高1~3米。临洪口外有1条陆架谷,呈南西至北东走向,与临洪河走向一致,其起点在10米等深线附近,平均谷深5~10米,深潭最大水深25米。

地下水

赣榆区地下水主要储于第四系孔隙、基岩裂隙和风化孔隙中,地下迳流方向自北西流向南东,靠降水补给。中部丘陵区裂隙较密集,部分地区有破碎带,地下水储量较大。平原坡地多在石梁河、小塔山两大水库灌区内,地下水储量较丰。

水利

赣榆区河流纵横、沟渠密布,有水库89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1座、小型86座。小水库86座,总集水面积138.2平方千米,总库容534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万余公顷。21世纪初期,有些病险水库不能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汛期需提前放水,降低水位减轻水库压力,2005年,对全区49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石梁河水库枢纽工程,主要包括主坝一座,副坝两座,泄洪闸两座,灌溉输水涵闸四座,发电站一座。石梁河水库位于新沐河中游,主坝北起赣榆区大岭乡,南至东海县石梁河乡;副坝在赣榆区欢墩镇,库上游集水面积5573平方千米。

赣榆区

石梁河水库

小塔山水库枢纽工程,由主坝、东西副坝、主坝泄洪闸、输水涵洞等建筑物组成,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供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1959年9月建成,水库集水面积386平方千米,总库容2.8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16亿立方米。2007年12月除险加固通过竣工验收,2014年11月完成除险加固后首次安全鉴定,并通过国家级水管单位验收。

赣榆区

小塔山水库

八条路水库位于龙河支流谢湖河下游,集水面积32平方千米。2009年,赣榆区实施八条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库加固后总库容达2201万立方米,大坝、溢洪闸及灌溉涵洞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Ⅲ级,次要建筑物级別为Ⅳ级。防水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消能防冲建筑物按3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

赣榆区

八条路水库

土壤

全区可利用土壤分为4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33个土种。

棕壤是全区唯一的地带性土壤。粗骨棕壤亚类,包括酥石岭砂土1个土属的3个土种,分布在夹谷山、徐山、吴山、卢山等低山及其附近的岗岭中上部,高程50米以上,地形较复杂,坡度较大,砾石较多,土层浅薄。棕壤亚类,分白浆土、包浆土2个土属5个土种,分布在西部、北部的丘陵岗岭地区,高程20~50米,地形为缓坡(3~5°),砾石较少。潮棕壤亚类,有1个板土土属,分3个土种,分布在西北部低山岗岭向中部平原的过渡地带,高程在10~20米的缓坡地段,或低岭之间的小平原。

砂礓黑土亚类,主要分布在五大洼湖地区,即四沟湖、小站湖、黄墩湖、曹顶湖、伞庄湖。朱堵、殷庄、门河、土城、赣马等乡镇境内有小块湖黑土分布,高程在5~20米之间,多数在河流两岸较远的地方。盐碱化砂礓黑土,有1个土属1个土种,分布在宋庄、城南、罗阳、墩尚等乡(镇)境内,即四沟湖中最低洼的小地块,高程5米左右。

潮土,是近代河流冲积物演变发育成的土壤,有两个亚类。棕潮土亚类,包括3个土属8个土种,分布在沭河、青口河、龙河、绣针河两岸的平原地区。盐碱化棕潮土亚类,是沿海的次生盐碱化棕潮土,其中盐碱化黄沙土分布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盐碱化黄土的两个土种,多分布在青汾公路、青罗公路两侧,在沙河、墩尚等内地乡镇亦有零星小块分布。盐碱化老黄土分布在沿海7个乡镇境内,其中海头镇、罗阳乡面积较大,呈长条状分布。

盐土,是沿海地区的主要土壤,有两个亚类。潮盐土亚类中的沙质潮盐土,分布于古海堤附近,北起城东乡李沙村经孙沙村、宋庄乡沙口村、汪庄村、柳杭村,南至罗阳乡大沙村、前罗阳村、刘口村、东关村,呈带状分布,高程5米左右。粘质潮盐土则分布在古海堤线以西的低洼小平原,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块状分布,高程4米左右。草甸盐土亚类,有1个土属1个土种,分布在临洪河、范河人海口西侧。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赣榆区土地总面积1516.88平方千米。农用地面积1020.3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562.96平方千米、园地面积64.27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00.62平方千米。建设用地面积342.40平方千米,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8.28平方千米、交通运输用地35.94平方千米、水利设施用地18.18平方千米。未利用地面积154.16平方千米。

生物资源

全区野生中药材品种有6门96科546种,按药用部位分类:根茎类110种,果实种子类98种,全草类150种,花叶类75种,皮类21种,真菌类10种,动物类92种。野生药材有南沙参、何首乌、车前草、连翘、夏枯草、紫丹参、半枝莲等。可药用的昆虫有600多种,临床常用200余种,主要有短额负蝗、斗蟋、月季白轮盾芥、枸杞龟甲、中华螳螂等。

矿产资源

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大理石、花岗石、黄砂、蛇纹石、硅石等。花岗石已探明储量174.9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班庄、夹山、徐山、吴山、厉庄、徐福、石桥、马站等乡镇;大理石已探明储量4.8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班庄、夹山、墩尚、罗阳4乡镇和秦山岛,主要品种有班灰、班绿、黄、雪花白等。雪花白储量占总储量的75%,被选入国家石材样品库,称雪晶玉。瓷石总储量1.9亿吨,主要分布在夹山、徐山、徐福、石桥等;硅石总储量5.7亿吨,主要分布在大岭、班庄、沙河、黑林等。其他矿产有蓝晶石、重晶石、钾长石、千枚岩、萤石、滑石、石墨、石棉、稀土、金、银、铜、铁、锵、铝、锌、铀等,均为零星分布。

水资源

境内地表迳流总面积1402.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水迳流深275.5毫米。其中山区310.8毫米,平原254.3毫米。多年平均年迳流总量3.955亿立方米,剔除无法利用的143.5平方千米滨海盐田、碱地地表迳流,实有可供开发利用的迳流量3.59亿立方米。境内有锈针河、龙河、青口河、新沭河4条过境河,多年平均年入境客水总量2.5828亿立方米。东线调水工程每年引用江淮水1.0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总储量2.94亿立方米/年,允许开采量1.85亿立方米/年,其中淡水允许开采量1.3亿立方米/年。平原坡地地下水储量较丰,开采规模为13.0~13.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实际开采量10~11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海洋资源

赣榆区沿海地区拥有长62.5千米的黄金海岸线,1.53万公顷滩涂,7.2万公顷浅海域,7000平方千米近海渔场,盛产黄鱼、梭子蟹、东方对虾、车虾及各种贝类。建设有江苏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及国家中心渔港、青口港、海头港等,使赣榆成为水产品、渔需品集散中心。

海岛资源

秦山岛距离赣榆城区约8公里,素有“黄海国防第一哨”之称,被国家海洋局列入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岛屿面积0.1928平方千米,长1000米、宽200米,呈狭长状,分为东、中、西三峰。岛上名胜古迹众多,有千年古亭、李斯碑、徐福井、天妃宫、受珠台、秦东门、棋子湾、古炮台等20余处主要景点。秦山岛有“三绝”。第一绝是秦山神路,全长2.6千米,全部由石英卵石积淀而成,自然潮汐的变化形成如海中漫步景象,是中国最长的海中大道。第二绝是将军石,在秦山岛东峰悬崖下,耸立约20米高的两座海蚀岩柱,威如将军,在中国沿海风光带中较为罕见。第三绝是海市蜃楼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vibaike.com/1461/

Like (26)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沿革
  3. 先秦至南北朝
  4. 隋唐至宋元
  5. 明清时期
  6. 中华民国时期
  7. 中华人民共和国
  8. 地理
  9. 位置境域
  10. 气候
  11. 地质
  12. 地层
  13. 地质构造
  14. 地形地貌
  15. 水文水利
  16. 水文
  17. 河流
  18. 湖泊
  19. 地下水
  20. 水利
  21. 土壤
  22. 自然资源
  23. 土地资源
  24. 生物资源
  25. 矿产资源
  26. 水资源
  27. 海洋资源
  28. 海岛资源